正文 第3章 下篇 掌握健康的金鑰匙(1 / 3)

文明的生活方式

陽光空氣水和運動

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運動可以代替藥物但

沒有一樣藥物可以代替運動

維多利亞宣言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了“健康四人基石”,根據現代人們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共列出了四項內容:第一是“合理膳食”,第二是“適量運動”,第三是“戒煙限酒”,第四是“心理平衡”。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健康四大基石”來實踐生活,那麼,許多疾病都會遠離我們,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腫瘤等發病率將明顯下降。這種科學的生活方式,人類可以延長壽命十年,這是科學上很了不起的成就。

“健康四人基石”的“合理膳食”,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和美國“健康食物指南金字塔”,並結合中國國情,這裏把它概括成簡單易記的兩句話,叫做膳食中的“一二三四五”和餐桌上的“紅黃綠白黑”。

一袋牛奶

什麼叫“一”呢?每天喝一袋牛奶。我們中國人膳食有很多優點,但缺鈣,中國人差不多90%缺鈣。缺鈣什麼結果呢?三個結果。第一是骨疼。缺鈣的人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腰疼、背疼、腿疼,反正渾身疼。第二龜背。越活越矮,越活越萎縮,歲數越大個子越小,為什麼呢?脊椎缺鈣造成龜背。第三,骨折。一摔骨頭就斷了。

咳嗽咳斷三根肋骨

我們碰到一個病人,病人咳嗽老疼,最後不咳嗽也還疼。他很奇怪是不是得了肺癌了,結果到放射科照片,放射科醫生一看嚇了一跳,他光咳嗽咳嗽就咳斷了三根肋骨。住院以後,他怕疼不敢翻身,老不翻身,護士幫他翻身,啪,又斷一根,斷了四根,全身骨頭都疏鬆了。

為什麼會缺鈣呢

中國人為什麼大多數都會缺鈣呢?按照營養學會的要求:一個人一天需要攝入800毫克鈣,而我們的飲食裏僅有500毫克的鈣,一天少了300毫克的鈣。而一袋牛奶含有300毫克的鈣,正好補充人體需要的鈣質。所以每天喝一袋牛奶,在我們的飲食結構中是很重要的。牛奶什麼時候開始喝呢?從一歲開始喝。喝到什麼時候呢?終身喝奶。外國很多人高大健康,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牛奶喝得多。

但是,有的人說喝不了牛奶,一喝就會肚子脹、腹瀉,那該怎麼辦呢?那可以喝酸奶。如果酸奶也喝不習慣,那就喝豆漿,但是喝豆漿的量要加倍,即兩袋豆漿。因為豆漿裏的含鈣量是牛奶的一半。

一袋牛奶與一個民族

喝一袋牛奶的好處,最典型的是日本。1937年侵略中國時是“小日本”,而現在日本變了,同齡中小學生,日本孩子的身高超過北京孩子,更不要說比廣東人高,比福建人高得多。為什麼呢?很簡單。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給中小學生每人免費供應一袋牛奶,就這麼簡單,就這麼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現在超過了中國人。日本有句話,叫做“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

選中全是喝牛奶的

英國孤兒院做過專門研究,孤兒沒有爸爸媽媽,吃得一模一樣,甲組每天加一袋牛奶,乙組不喝奶,就這麼一點差別,結果到15歲,都要離開孤兒院,進行工作前的培訓,結果一看,一天喝一袋牛奶這組小孩,身高比那組不喝牛奶的小孩平均高28厘米。更重要的是喝奶這組,皮膚細膩、光滑、滋潤,眼睛頭發有光澤,個個肌肉發達,而且聰明。人家外麵來挑人啊,任你挑,孩子都是孤兒嘛,你愛挑誰就挑誰,第一批第二批挑走的,一看名單,全都是喝奶這組。這可見喝不喝牛奶不一樣,一袋牛奶就這麼簡單,但身高、體重、智慧都不一樣。一天喝兩袋奶的要高48厘米,更明顯。

怎麼喝牛奶最好

牛奶什麼時候喝好呢?睡覺前,因為孩子長個子,白天不長,生長激素夜裏分泌,所以睡覺前喝奶。再加一片維生素C和一片複合維生素B,這個孩子不但身高、體重好,抵抗力強,感冒、扁桃腺炎、肺炎、發燒什麼也沒有,很健康,一路健康。一袋奶加維生素C、B也就一塊錢,就夠了。

很多家長對獨生子女很疼愛,疼得不得法。怎麼疼孩子呢?有的家長給孩子買燕窩,買鱉精,還有什麼西洋參、蜂王漿,還有什麼各種各樣補品。其實沒有必要。過多的補品使孩子發胖,過早發育、來月經,個子反而不長了,適得其反。其實不用花那麼多錢買補品,就是牛奶加維生素C複合維生素B就夠了。

二三百克主食

“二”是二百五十克到四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當於六兩至一斤的主食。這六兩到一斤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輕人、民工,他幹活挺重,一天就要一斤半。有些女同誌呢?胖胖的,工作量很輕,不用六兩、五兩,二兩就夠了。調控主食可以調控體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減肥藥很多,減肥霜、減肥茶、減肥噴劑,太多了,實際上不用這麼減,怎麼辦呢?調控主食。

大家知道嗎?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體重151公斤,醫生要他減到90多公斤,怎麼辦呢?就是用這個辦法,調控主食。我們治過一個病人,身高149厘米,體重99公斤,用這個辦法,一天三兩,頭兩個月一天二兩半,結果一年裏體重減輕33公斤,控製主食就可以控製體重。

最近科學家提出一句話減肥,一句話最科學,叫做:飯前喝湯,苗條健康。廣東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廣東人特別愛喝老火湯,飯前喝湯,一喝湯,神經反射到腦幹,腦幹有個食欲中樞,隻要你飯前喝湯,就能使食欲中樞興奮性下降,食量就自動減少三分之一,而且吃飯變慢。如果沒有湯,你就撥點菜用開水衝一衝變成湯,先把這個喝掉,立刻就能使食欲下降。北方人不一樣,北方人是飯後喝湯,越喝越胖。為什麼呢?吃飽飯再喝湯,把胃腸撐得很大,又加上很多湯湯菜菜、肉片雞蛋,所以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飯前喝湯苗條健康。瘦人想要變胖,飯後喝湯;胖人想變瘦,飯前要喝湯。一句話就能減肥。

三份高蛋白

“三”什麼意思呢?三份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也不能光吃肉。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份至四份就好,不多不少。一份就是一兩瘦肉或者一個大雞蛋,或者二兩豆腐,或者二兩魚蝦,或者二兩雞、鴨,或者半兩黃豆。一天三份,比如說我今天早上吃了一個荷包蛋,中午我準備吃一個肉片苦瓜,晚上吃二兩豆腐或二兩魚,這一天三份至四份的蛋白不多也不少。蛋白過多,死得越快。為什麼?很多氨基酸,從尿裏排出影響腎髒,蛋白過多,消化不良,造成腸道毒素太多。蛋白太少也不行。有位著名法師是蛋白營養不良造成的帕金森綜合征,後來給他靜脈點氨基酸,治好出院後他辟穀,不吃不喝,營養不良,結果死了。人吃蛋白跟穀物有個比例。我們知道人有32個牙齒,其中4個犬齒,吃肉用的;28顆是臼齒和門齒,用來磨碎蔬菜澱粉用的,也就是主要是以素食為主。人不能天天吃肉,人不是老虎啊,老虎都是犬齒,那當然是吃肉的,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這樣的。

那麼什麼蛋白質最好?魚類蛋白質好。吃魚的地方,阿拉斯加,舟山群島,吃魚越多,動脈硬化越慢,冠心病、腦猝中越少。植物蛋白以什麼最好呢?黃豆。黃豆蛋白不但是健康食品,對婦女還特別好,減輕更年期綜合征。中國的婦女50歲以前挺好,50歲後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為什麼?更年期綜合征。到更年期的婦女血壓忽高忽低,一會兒臉紅,一會兒臉白,一會兒心慌,一會兒出汗,脾氣很著急,這就是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外國婦女呢?她們沒有什麼事,她們50、60、70、80歲,看起來身段線條一樣。很多外國80歲老太太出門就開車,開完車就去遊泳池,還能遊泳還能跳水。中國就不同,為什麼,中國婦女50歲以前可以,一到50歲後胖了,骨質疏鬆了,很快變成老太婆了。因為我們沒有補充生理性的雌激素,現在很多高層次婦女都在用這個替代醫療。豆類就有這種雌激素的作用,可以減輕婦女更年期綜合征。

四句話有粗有細

“一二三四五”的“四”指的是四句話:有粗有細,不甜不鹹,三四五頓,七八分飽。

什麼是有粗有細?單純粗糧或單純細糧,營養成分都不全麵,要粗糧和細糧搭配,進行互補。一般一個星期吃兩至三次粗糧,定期吃點小米棒子麵、紅薯。粗糧中纖維素更好,含量豐富,有助於調整脂肪和糖的吸收、代謝,適當吃粗糧,同時還能防治便秘。

不甜不鹹

“不甜”不是說不能吃甜的,隻是甜的太多,白糖裏沒有別的營養,所以不能吃太多;“不鹹”比較複雜,一天6克左右的鹽最理想,當然自己不好測量。中國膳食分四個類型,最好的是廣東型,廣東人的膳食平均一天6至7克鹽,最清淡;第二是上海型,上海人一天8到9克的鹽。上海人的膳食喜歡放一點糖,不太鹹,這也很好;第三是北京型,一天14到15克的鹽,這樣就多了,應該減少三分之一或者一半;鹽吃得最多的是東北人,東北人一天18到19克的鹽,那就太多了。所以,東北人高血壓、腦猝中也就多,而廣東人發病較少,盡管原因很多,但吃鹽少是一大因素。

雖然人群中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對鹽敏感,但總的來說,中國人吃鹽是偏多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學學廣東人和上海人的飲食。

有個反麵的例子:日本北海道過去居民有吃鹹魚的習慣,一天吃30多克鹽,結果得了兩個外號——“胃癌王國”和“腦猝中王國”。後來有了冰箱,可以將魚低溫保鮮了,不再靠用鹽醃保質,鹽吃得就少了,胃癌發病率直線下降。這說明高鹽膳食對胃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據我國調查,河北、北京為心血管、高血壓高發地區,專家分析與鹽攝入多、口味重極有關係。

三四五頓

“三四五頓”是指盡量少量多餐,最好一天能夠吃四頓飯。

如果學生一天隻吃兩頓飯,會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為什麼呢?隻吃兩頓飯的人,到了11點就低血糖,血糖一低,注意力、記憶力就下降,思想不集中、思維能力下降,日積月累對學習思維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中小學生必須吃早餐,而且要吃得質量好。中年人如果不吃早飯,一天隻吃兩餐,那樣容易得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冠心病。老年人時間由自己支配,有條件的一天可以吃四五頓。

三四五頓,除了正常的三餐之外,在上午和下午各再吃一頓,像點心一樣。有的地方上午沒有吃點心的習慣,而是下午三四點吃一次點心,這樣也很好,一多餐而少量。越是少量多餐,血糖波動越少,血甘油三酯波動少,胃負擔輕,有助於減肥。一天吃五頓飯,不是越吃越多,而是總量控製,總量不變,少量多餐,這樣有利於預防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

七八分飽

無論如何記住吃飯一定要七八分飽。記住這一句話就可以延年益壽,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延年益壽的辦法不下幾百種之多,但是真正公認最有效的能夠延年益壽的辦法就一種,我們叫“低熱量膳食”,說白了就是七八分飽。就這一個辦法,古今中外公認能長壽,其他什麼秦始皇找仙丹,都沒用。

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100隻猴子隨它吃飽,另外100隻猴子七八分飽,定量供應。結果呢?隨便敞開吃飽的這100隻猴子10年下來,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壓多,死得多,100隻猴子死了50隻;另外100隻七八分飽的猴子,苗條、健康、精神好的多,很少生病,100隻猴子10年養下來,才死了12隻,現在一直養著,觀察到最後證明高壽猴子都是七八分飽。

七八分飽確實很重要,中醫有句老話,“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美國有個很著名的專家,他的話很權威,寫了1000多篇文章,來中國講過學,有一次講完課,說快要到21世紀了,希望人人健康,我送你們兩句最重要的話,比一切藥物都好。哪兩句話呢?第一,吃飯七八分飽。意思是說當你離開飯桌時還有點餓,還想吃你就離開飯桌,這就是七八分飽。第二,爬樓走路慢跑。就是平常出去走路,住樓上不坐電梯經常走路上去。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步行,實際上經常適量的運動就是預防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好辦法。

五百克果蔬

“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500克蔬菜和水果。人生最大的痛苦:癌症,晚期癌症。怎麼能不得癌呢?預防癌症的最好辦法,就是新鮮蔬菜和水果,新鮮蔬菜和水果的一個特殊作用就是能減少癌症一半以上。

河南有個林縣,食道癌患者是全世界最多的地方,後來補充一些維生素、新鮮蔬菜和水果,現在林縣食道癌發病率明顯下降。所以500克蔬菜和水果就相當於八兩蔬菜二兩水果,經常吃點這個,預防癌症最好。

餐桌上五色之紅

“合理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歸納為“紅黃綠白黑”五色。

“紅”就是指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或黃酒。世界衛生組織所做的一個冠心病調查中發現,法國人膳食結構跟美國人差不多,但法國人的心髒病死亡率是美國的1/3還不到,法國是世界上冠心病死亡率較低的國家之一。進一步研究發現,法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喝紅葡萄酒,葡萄酒消費名列世界前茅。紅葡萄酒可以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促進脂肪代謝,減少動脈硬化,但是飲用量不能太多,按中國人標準每天50一100毫升(1—2兩)為宜。喝少量酒可以減少動脈硬化,另外還可以改善食欲。黃酒、白葡萄酒也同樣有效;白酒要少些,一天隻能25毫升,啤酒約300毫升。

還有個“紅”是西紅柿。國外有人研究認為每天吃1——2個西紅柿,前列腺癌發病率減少45%,肺癌少25%,這是一個很簡單、很好的辦法。還有紅辣椒的辣素有改善情緒、止痛和使心情好轉的作用。

五色之黃

“黃”是指黃色蔬果,如胡蘿卜、柑橘、紅薯、老玉米、南瓜、西瓜等,這類蔬果含有胡蘿卜素較多。我們中國人的膳食中比較缺乏胡蘿卜紊,補充它對人體非常有好處。兒童缺乏胡蘿卜素容易得肺炎、扁桃體炎、感冒,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缺乏胡蘿卜素,腫瘤、動脈硬化發病多。所以,補充紅黃色蔬菜在膳食中顯得非常重要。

五色之綠

“綠”指綠茶和深綠色蔬菜。先說茶,在各種飲料中茶最好。在茶裏麵,綠茶又是最好的,因為綠茶製作過程簡單,茶葉裏含的茶多酚特別豐富,茶多酚能發揮有效的、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中國預防醫科院專門研究喝綠茶的地區,發現腫瘤病人明顯少,動脈硬化發病也減少。動物實驗表明,綠茶在預防動物的腫瘤方麵很有效,這點人們很早就知道了。

另外,很多實驗證明,喝茶還有一個好處——調節情緒。因為現在生活緊張,光喝飲料沒有這種氣氛,喝茶在中國叫茶藝,在日本叫茶道,在韓國叫茶禮。喝茶比較休閑,可以緩解緊張情緒,拋開煩惱。古今中外對茶文化有很多研究,發現茶有很多效用。茶不但有營養保健作用,還有心理平衡作用。

綠色蔬菜裏顏色有深有淺,綠色越深,所含的人體需要的各種維生素礦物素和營養成分就越多。

五色之白

“白”指的是燕麥粉或燕麥片。燕麥的保健作用是美國在1963年發現的,在30餘種農作物中降膽固醇效果第一,還能降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稠度。燕麥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非常確鑿,對糖尿病患者效果顯著。它含粗纖維及可溶性纖維比較多,含不飽和脂肪酸也多。

很多幹部、病人天天早上都是燕麥粥,我每天早上也是一兩燕麥粥。燕麥粥很便宜,吃一個月下來花錢還不到吃一片藥錢,為什麼呢?你吃一兩燕麥粥,可以少吃一兩饅頭,它就是主食吧,一兩饅頭四毛,一兩燕麥五毛,才多一毛錢,一個月才多三塊錢(一片降脂藥五塊錢,可以吃一個月),而且效果還挺好。

據報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每天早餐必有一杯牛奶、一杯果汁和燕麥麵包,很科學、很合理。早餐一碗燕麥粥已成為許多健康老人的健康食譜,我國有燕麥品種900種,最好的一種是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所的“世壯牌”燕麥,是當年北京心肺中心的科研品種,質量優良。

五色之黑

“黑”什麼意思呢?“黑”是黑木耳。黑木耳這種食物特別好,它對調節血液黏稠度有很大好處,它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

黑木耳吃後,血液稀釋,不容易得腦血栓,也不容易得冠心病。現在很多老年人癡呆,其實這個癡呆是很多細小的毛細血管堵塞了,不是一根大的突然堵住,半身不遂。細小的毛細血管慢慢地堵塞,最後腦子不行了,傻了,記憶沒有了,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因為血黏度太高造成的。吃黑木耳正好,一天5克至10克,相當於一斤黑木耳吃50天至100天,每天一次吃一點,做湯做菜都可以。經常吃黑木耳的人,是不容易形成腦血栓和發生心肌梗死的。

偶然的發現

怎麼發現黑木耳好的呢?是美國醫生的偶然發現。

一位美國醫生有一天在看病,病人是美籍華人,醫生問:“你怎麼搞的,是不是藥吃多了?”他說:“沒有呀。”醫生說:“可你的血黏度明顯下降,你肯定藥吃多了。”他說:“我肯定藥沒多吃。”醫生說:“那奇怪了,那你最近吃過什麼嗎?”他說:“我前天到過中國城,吃了一頓中國飯,苜蓿肉,有肉片、雞蛋還有黑木耳。”美國醫生一想,肉片沒用,雞蛋更沒用,恐怕是你們中國人愛吃那種很怪的東西,不信你再去一趟試試看。哎,再去一次,果然又見效了。最後他研究發現,原來是中國的黑木耳降低了血黏度。文章發表後,台灣、香港到處都用這個方法。

後來我們北京心肺中心專門研究了黑木耳,兔子用了黑木耳也能降低血黏度。有一次我為病人看病,碰到一個台灣企業家,很有錢,這個人得了冠心病,有的血管都堵了,要到美國做心髒搭橋手術。到美國一看,醫生說:“不行,現在排得滿滿的,你一個半月以後再來,我給你排一下。”一個半月以後,他再去,一做冠狀動脈造影,三個血管通了。“你沒有病,血管全通了,不用搭橋,你回去吧。唉!你怎麼治的怎麼搞的?”病人說,隻用了一個偏方:10克黑木耳,1兩瘦肉,3片薑,5枚大棗,6碗水,文煲鹹2碗湯,放點味精,放點鹽,每天吃一回,45天,血栓都化了。這是他告訴我的一個偏方,雖然我沒看他的病曆和片子,但他講的這個事很真實。總之,黑木耳是經過科學實驗證明能降低血黏度的,黑木耳5克到10克就行了。

生命在於運動

我們說生命在於運動,對於每個渴望健康的人來說,運動和膳食、睡眠一樣重要。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講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他這句話被傳了2500年之久,可見是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話精彩的地方在於把運動放在和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的地位,每天都不能少。

其實運動也是人回歸自然的最好、最關的形式。那麼,為什麼說運動這樣重要呢?因為隻有運動,才能使人的心、肺等器官,血液循環、消化、內分泌等係統得到充分鍛煉;隻有運動,才能使神經係統反應靈敏、動作協調,肌肉、骨骼係統強健有力;也隻有運動,才能使體內各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個人精力充沛,才能對生活充滿愛,對未來充滿信心。

什麼樣的運動最好

那麼什麼運動最好呢?應該說所有運動都好,如爬山、上樓、遊泳、騎車、跳舞都可以。但世界衛生組織在1992年明確指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為什麼呢?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人類經過整整100萬年才從猿到人,從四肢著地到站立起來,花了100萬年的時間進化,最後是直立行走。因此,人體的各種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心肺狀況、骨骼肌肉各方麵最適合步行。美國科學家專門研究步行運動後,發現可使血脂下降、血壓下降,動脈硬化斑塊部分消退,可以預防冠心病。二是因為運動有三個原則,一個叫有恒,有恒是持之以恒;一個叫有序,有序是循序漸進;一個叫有度,有度是適度。這樣,步行運動最好,其他的運動要受各種條件如氣候、溫度、場地、經濟條件等因素製約,而每天走路或爬樓是最簡單自然的,不論時間、場地,一年四季都可以,最能做到有恒、有序、有度。這樣運動才有效果。偶爾一次劇烈運動對健康不能維持效果。所以,步行是最好的運動。

在這裏我還強調一條,動脈硬化是可以預防的,動脈硬化可以由輕到重,由重到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是可逆行變化的。1960年我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動脈一旦硬化,就不能轉化了。到最近科學家才證實,動脈硬化是可逆的,動脈硬化由輕到重,由重到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雖不能徹底消退,但可部分消退。走路就是動脈硬化逆轉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隻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動脈硬化的斑塊就能部分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煉,對血壓、對膽固醇、對體型體重都有良好的作用,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

步行是我的保健醫

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心髒學會奠基人、著名心髒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保健醫生懷特博士第一個提出:從進化論角度看,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對健康有特殊益處。他創造性地將步行鍛煉作為心髒病人和心肌梗死後康複治療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煉,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身運動方式。他的權威性的科學論著作為教科書影響了整整幾代人。70年代後,他的論點得到了科學驗證。1993年,他對62例勞力性心絞痛病人進行研究,經冠脈造影前後對照研究,運動幹預組,平均每周耗能1876大卡,相當於每周運動5天,每次步行或慢跑26千米,一年後冠脈斑塊消退者(指斑塊狹窄減少>;10%者)為20%,對照組為6%;而斑塊狹窄加重者在運動幹預組為10%,在對照組為45%。而全組中,凡每次運動量在4.2千米以上者,斑塊幾乎全部呈現消退。

懷特博士曾經引用西方諺語:“沒有緊張,沒有煩惱,就沒有高血壓。”他說:“步行就是我的保健醫。”他身體力行,80多歲來中國,住12層樓,上下不乘電梯,每日步行鍛煉。一代世界名醫,言行風格堪為典範。

1997年,LaCroiX通過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的42年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周步行少於1小時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病住院率減少69%,死亡率減少73%。作者認為步行應成為老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病有效的預防措施。

有效三五七是什麼

怎麼步行最好呢?請您記住“三”、“五”、“七”這三個字。

“三”是3千米,步行3千米以上,每天30分鍾以上就差不多達到目的了。一次走完最好,最新的研究認為,分2至3次走完也可以。

“五”是一個星期運動5次以上。如果一個星期運動一回,那就沒什麼顯著效果了,當然最少要4次,如果5次,甚至六七次就更好了,就是要有規律的運動。

“七”是運動的量達到中等量運動。中等量運動是什麼意思呢?每分鍾的心率+年齡:170.比如某人今年50歲,運動時心跳要達到120次/分,70歲的老年人運動時達到的心跳是100次/分,30歲運動時達到的心跳是衛40次/分,這樣的中等量運動正是胡大一教授講過的有氧代謝運動。當然這是對於一般沒有病的正常人的參照值。對於具體個人就不一樣,有的人加起來可以是190,心髒病病人150就可以了,170隻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應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隻要按三、五、七這樣運動,就比較安全。運動分三個級別。一種是健身運動,是為了健康身體,增強體質,減少疾病;一種是功能鍛煉,鍛煉肌肉,使肌肉發達;另一種是競技運動,奧林匹克奪金牌,有的還用興奮劑、激素。我們說的是適量運動、中度運動,能達到減少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這樣就可以了。

安步當車久,活到九十九

一位副委員長95歲,記者問她健康方麵有什麼愛好,她說沒有什麼特殊愛好,唯一一種愛好就是天天走路。我看報上登的陳立夫,他為什麼能活到100歲,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每天步行。

北京東華門邊上有個廟叫做普渡寺,有一個道士很窮,政府每月給他15塊錢,他這個人有個特點,每天早上起來拄著拐棍子,從東華門走到建國門外,完了從建國門外繞回來兩個小時,一年四季天天走。那個寺廟旁邊還有許多房子,原來這些房子裏住著一些要人和名人,這麼幾十年來,很多人不知道哪兒去了,唯獨這個道士他90多歲還好好的。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很好的營養或者很好的東西,隻是每天早上起來棍子一拿就走了,就兩個多小時,這麼簡單一直堅持,到現在身體非常好。另一位老人媽,白發人送走了幾代黑發人,她也安步當車,淡泊寧靜,九十高齡依然精神矍鑠。

步行運動堅持下去,可以代替很多保健品。

愛琴海崖刻說明了什麼

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故鄉希臘,人們自古以來崇尚體育運動和人體的自然美,不論繪畫或雕塑,處處洋溢著青春、活力和至純至善的美。在藍藍的愛琴海邊的山崖上,至今保留著古代的岩刻:

你想變得健康嗎?你就跑步吧!

你想變得聰明嗎?你就跑步吧!

你想變得美麗嗎?你就跑步吧!

古希臘人用詩一樣的語言,把生命在於運動的哲理,闡述得淋漓盡致。對於中老年人,把跑步改為走路就至善至美了。

18世紀一位法國醫生講過:運動可以代替藥物,但沒有一樣藥物可以代替運動!

森林狼醫生的故事

有一個狼醫生的故事。森林裏有狼有鹿,人們為了保護鹿,獵人就把狼消滅了,認為這樣就把鹿保護住了。哪知道適得其反,幾年以後,鹿因為沒有狼,吃完草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曬太陽,結果鹿變得胖起來。鹿成胖鹿,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鹿自身疾病越來越多,死得越來越早,結果鹿群越來越少,看著要自己消滅了,自然就絕種了。

怎麼辦呢?派醫生給鹿治病,誰能給鹿治病呢?想來想去,最好的辦法把狼請回來,重新買了狼放在森林裏,狼一來就吃鹿,鹿就得跑,狼追鹿跑,在這樣的過程中,鹿鍛煉了身體。自然界就是這樣非常奇妙,就是在這麼互相競爭中,各自得到完善和提高,所以離開了運動反而糟了,鹿死得更快了。有了狼,狼變成鹿的醫生了。

東方智慧太極拳

除了步行,還有項運動很好,值得提倡,就是太極拳。太極拳這個運動特殊,它是柔中有剛,陰陽結合。太極拳,最大的用途是改善神經係統。

美國老年體育協會專門做了研究,分兩組老年人,一組用健身房的器材,天天練肌肉;另一組人一分錢不花,打太極拳。結果下來一對比,打拳的這組,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不摔跤,與對照組相比,太極拳組摔跤骨折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我國的研究證明,練太極拳的人患骨質疏鬆症的也少。其實加強鍛煉對骨形成要大於骨分解,這樣骨質疏鬆也少,動作也協調,而且對降血壓,控製血壓,使血壓穩定能起到很大作用。

什麼是慢性殺手

戒煙限酒是健康的第三大基石。吸煙有害,這已經宣傳了很久,但收獲不大。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一個知、信、行的問題。

專門研究發現,知道吸煙有害的人大約95%,認為吸煙有害、想戒煙的有50%,真正戒煙成功的卻隻有5%。從95%到50%,最後鹹了5%了,從知識到信念到行為這個差距太大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為什麼會造成知、信、行這麼大的差距呢?知道有害卻戒不了,是什麼道理呢?有兩個原因。

從客觀上講因為吸煙的危害不是立刻反映出來的,它不是說吸煙後馬上身體就不行了,像慢性中毒一樣,它的時間間隔比較長。吸煙可以造成冠心病、肺癌、腦猝中這些病,因果是肯定的,但不是唯一的作用因素,不是說吸煙後必定就得肺癌、必定發生腦溢血,它是肯定有危害的,但不是百分之百,因為,不吸煙也有得肺癌的。因而人們對其危險性認識不夠迫切或產生僥幸心理。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宣傳不夠,沒有真正把吸煙的危害宣傳透。

如何拒絕隱形自殺

最近德國有一個科學家發表文章抨擊某大國向世界出口死亡。這個大國在國內號召國民為了健康不要吸煙,吸煙會造成死亡。可是卻大量生產香煙,政府給煙草商出口補貼,讓他們的香煙大量出口。德國科學家義憤填膺地抨擊說:“這個大國向世界出口死亡,是世界級罪犯。”因為,這個大國讓自己國內的老百姓少抽煙,使國內吸煙率下降,而讓其他國家的人去“死”。

為什麼好多人不願意戒煙?吸煙者認為吸煙的害處未必有宣傳的那麼大,可能醫生的宣傳是言過其實。我想告訴大家:吸煙有害是絕對的、真真切切的!無論如何大家一定要克製。有些人說戒煙不容易,其實戒煙容易不容易,主要是看有沒有意誌力,不用什麼戒煙茶、戒煙糖、戒煙藥,說戒就戒。我們有些人一得了肺癌,立即就戒了;一得了腦溢血,當天就戒了。俗話說:不見棺材不落淚。人一被證實由於吸煙而被判處“死緩”,當時那種求生欲望會產生極大的控製力。我們提倡的是自覺地去做,靠意誌也能戒煙。

全國吸煙調查發現一個情況很奇怪,年輕人怎麼能戒煙?爸爸媽媽勸他戒煙的力量不如他愛人勸他的一半,看來很多的“妻管嚴”還是有好的一麵。總之,有的人戒煙身體好得快,有的人戒煙卻沒有什麼效果。為什麼?因為戒煙分兩種類型,一種是主動戒煙,病人高高興興、真心誠意、心甘情願主動戒煙,那樣戒煙以後心絞痛、高血壓會控製得很好;第二種是無奈戒煙,效果就不明顯,甚至於得癌的更多,死得更快了。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第二種是被迫的,不心甘情願,無可奈何,在心態上是被動的。

看到杯中的危害嗎

保險公司統計表明:少量飲酒者比不飲者預期壽命長1歲,而酗酒者折壽6歲。酒喝多了以後很危險。據國外研究:40%的交通事故,50%的犯罪,25%的重病人,都是和酗酒有關的。

適可而止

酒要限量,因為酒是“雙刃劍”。少量的酒是健康的朋友,多量的酒是罪魁禍首。少量飲酒,按國外的標準是30克酒精,按我國標準是15克酒精。這樣,葡萄酒、紹興酒是在100毫升以內,60度白酒就是25毫升,如果啤酒就是300毫升。一定不能超過這個量。

健康的金鑰匙

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

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

是人格升華

和心靈淨化後行崇高境界

心理平衡多重要

心理平衡,它是我們保健最主要的措施,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如果我們別的不太注意,但一定要注意心理平衡。注意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在北京調查了很多一百多歲的健康老人,那麼他們怎麼健康呢?吃得好?還是錢多?都不是。健康老人很奇怪,有人早睡早起,身體好;有些健康老人晚睡晚起;有人說他不吃肉,所以健康;有的還愛吃肉,專吃肥肉;有人說健康老人不抽煙,但有的還抽煙;有的不喝茶,有的喝茶。生活方式和習慣五花八門,但有兩條,健康老人都一樣:第一是每個健康老人都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沒有一個健康老人是心胸狹隘,脾氣暴躁,鼠肚雞腸,鑽牛角尖的。為什麼?因為心胸狹隘、脾氣暴躁活不到100歲,50、60歲早一個一個氣死了,要麼得癌,要麼心血管病早死了。第二個呢,沒有一個健康老人懶惰,他們要麼愛勞動,要麼愛運動。這正好應了英國一個諺語:沒有一個長壽者是懶漢。

為什麼心理平衡這麼重要?我們平常講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把血管堵塞死了。我們一般人四五十歲,動脈硬化每年血管都狹窄,一年大約狹窄1%一2%左右,如果你抽煙,高血壓、高血脂可以狹窄到3%一4%或更多,但隻要你生氣著急,誘發動脈痙攣,可能一分鍾動脈就狹窄100%,當時就不行了。

心理平衡了,情緒能夠得到控製,這直接關乎我們的身家性命。

自知者明

我們怎樣才能保持平衡的心理,保持穩定的心態呢?三句話:“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

一個人心態要穩定,要正確對待自己,把自己人生目標定位定準,不要越位,不要錯位,也不要自卑。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永遠對社會有種感激之心,隻要這個做到了,好多事都能解決。人對社會有兩種態度,一種人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看世界,世界很精彩;一種人用悲觀消極的態度看世界,那世界很可怕。現在改革開放,很多利益在調整,不穩定不平衡的事太多了,你怎麼來看。如果這個人悲觀看世界,天天都能生氣,從早到晚,每件事都能活活把你氣死,值得生氣的事太多了。相反呢?要是樂觀看世界,看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代,國家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人民生活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如果你要想高興的話,樂觀看世界,從早到晚,每件事都能讓你高興。所以一個哲學家講過:“生活像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