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齦緣炎(單純性齦炎)。病變局限於牙齦,多為慢性炎症,自覺症狀輕,容易被忽視。如治療不及時可發展成牙周炎。其發病因素主要為局部的,如由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複體等所引起。患者常無自覺症狀,在刷牙或咀嚼較硬的食物時可出現牙齦出血,偶有脹、癢感。檢查時可見牙齦紅腫,探診出血,牙齦鬆軟,失去彈性。對於這種情況,患者往往不夠重視,有的根本不進行任何治療,有的自行購買一些消炎藥物。炎症反複發作加重而發展成牙周炎。如果及早進行治療,去除致病因素,潔牙(洗牙)除去菌斑和牙石,去除不良修複體,采用磨牙或修複的方法治療食物嵌塞,適當配合局部用藥,如3%過氧化氫溶液衝洗、碘合劑上於齦溝,或用1%洗必泰漱口液漱口等。慢性齦緣炎患者應早期進行正規而徹底的治療,這對預防它發展成為牙周病或重度牙周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階段:牙齦炎
第二階段:牙周病
第三階段:重度牙周病
(2)肥大性齦炎。這是牙齦受到長期慢性刺激引起的慢性炎症。初期炎症以口臭、滲出為主,表現為牙齦紅腫、組織鬆軟、探診出血、局部癢脹,患者自覺症狀不明顯,後期表現為牙齦腫脹,組織堅實,探診出血或輕或重,牙齦炎症明顯,病變可累及全部齦組織,故又稱為增生性齦炎。此病多見於青少年,多見於前牙。凡能引起牙齦炎的因素,皆可引起本病,如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複體等。另外口呼吸和咬合異常,前牙深覆合,排列擁擠,創傷性咬合或缺乏功能的咬合,均可引起本病。治療上為去除局部因素,可考慮手術切除牙齦及行齦形成術。
(3)妊娠期齦炎。妊娠期女性性激素平衡失調可使原有的齦炎加重,發生肥大形成瘤狀,所以又稱“妊娠瘤”。分娩後可自行減輕或消退。即使此病可自愈,但我們還是應積極進行治療:去除局部因素,保持口腔清潔。大部分炎症可以消除。對一些體積較大的齦瘤,應考慮手術切除,但在妊娠前3個月和末2個月不宜手術,以免引起流產或早產。
(4)藥物性牙齦增生。本病發生於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大侖丁)等治療癲癇或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據資料報告,長期服用苯妥英鈉的患者有40%~50%發生牙齦增生,以15~30歲的患者最為嚴重,本病隻發生於有牙區。一般無自覺症狀,不痛。如果增生過大,患者易出現惡心不適。牙齦唇(頰)、舌(齶)側呈彌漫性增生變厚,齦乳頭和邊緣齦呈小球狀突起於牙齦表麵,繼之覆蓋部分牙麵。嚴重時增生的牙齦可到切()緣,甚至將牙齒包埋起來影響咀嚼、美觀及口腔衛生。常伴有牙齒被擠壓移位,有齦袋形成,一般無出血傾向。但當牙齦增生過劇時,它會失去生理外形從而缺乏自潔作用,導致菌斑聚積,同時影響口唇閉合而導致張口呼吸,若伴有其他局部因素,則可繼發炎症。這時牙齦呈紫色或深紅色,易於出血。治療上主要包括3方麵:①控製用藥或停服;②去除局部刺激因素;③手術切除增生牙齦。
(5)單純性牙周炎。單純性牙周炎的病因是以局部因素為主,且與齦炎的病因基本相同。包括菌斑、牙石、食物嵌塞和不良修複體等因素。這些因素引起並導致其他牙周組織(牙周膜、牙骨質、牙槽骨)發生炎症,而成為單純性牙周炎。它好發於磨牙(大牙),單個牙或部分牙,嚴重時可累及全口多數牙,它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早期無明顯自覺症狀,不易引起患者注意直到病情嚴重,如出血加重、出現口臭,甚至影響咀嚼時才去就診。病情嚴重的牙齒往往不能保留了,需要拔除。它和齲齒一樣是導致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