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舌是因病損形態類似地圖而得名,它是原因不明的絲狀乳頭剝脫性舌疾患,屬於非特異性疾病。本病有遊走的特征,病損區能自然愈合,故又名良性遊走性舌炎。本病的確切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論,有人認為是先天性異常,也有人認為是炎症反應的結果,但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全身因素。不少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以及精神因素有關,本病患者的植物神經係統不穩定,也可見本病發作與失眠疲勞、情緒變化等有關。本病的發作也可能與特異體質有關,另外本病患者常有月經不調,或在月經期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

(2)局部因素。齲齒或乳牙脫落,絲狀乳頭的慢性炎症,口腔內菌群的改變都可能成為引發本病的誘因。

據報道,該病兒童的發病率為15%左右,成人為1%左右,兒童患者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小兒,成人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

舌部的表現為舌背中央或舌尖兩側邊緣脊上有指甲大、圓形或半圓形界線明顯的紅斑,且這些紅斑逐漸向周圍擴大,與鄰接病損區融合而成為地圖狀。其形狀很不規則而且在晝夜間可因一邊擴展一邊修複而移動病損位置,尤如“遊走”。病變經常“遊走”為本病的特征,其變化速度不一,有的在同一部位可停留十多天,而有的則數小時即可移動。在每15分鍾攝影一次進行觀察時,發現經過2小時,紅斑的外形即發生變化,一個病變區於2~10天即可消失。病損可以呈間歇性發作而呈此起彼伏狀,頑固而多發。病變位置可波及舌前2/3,一般不越過人字溝(即舌根部),舌部的損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有時遷延很長時間甚至終身。但該病預後良好,不發生惡變。本病幾乎沒有自覺症狀,偶有癢感,有時遇辛辣食物、煙草、酒精等刺激可引起燒灼感,如果同時伴有溝紋舌時,則會出現疼痛。如果病變出現在舌部以外部位,如唇、頰、軟硬齶、牙齦等,也可被稱為地圖樣口炎。

在治療時,醫師首先必須向患者解釋本病無惡變傾向,以消除他們的顧慮,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排除或避免可能誘發本病的刺激因素,如某些藥物、刺激性食物和吸煙,除去口腔病灶。醫師應了解患者的精神、情緒、疲勞、飲食、便秘、月經、貧血等情況,並給予相應的處理,注意口腔衛生。局部可用2%硼酸鈉、0.5%碳酸鈉溶液含漱。還可塗布金黴素液或止痛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