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背上有較深的溝紋者,稱為溝紋舌。目前,溝紋舌的病因眾說紛紜,尚無統一意見。人們認為有些溝紋舌是先天性的,有的家族數代均發生此病,故多認為是家族性舌疾患。但也有人認為該病是後天炎症所致。其發病年齡為20歲左右,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60歲後,其發病率的上升趨勢停止。本病發生與性別、種族無關,發病原因包括以下5個方麵。
(1)先天性舌發育異常——舌上縱肌發育不正常,舌黏膜隨著舌肌的裂隙而形成溝紋。
(2)遺傳因素。
(3)遲發型變態反應,也可能為植物性神經活動不平衡。
(4)也有人認為是由於地理環境、食物品種、營養成分等條件的改變而逐漸造成該病的,如維生素B族或煙酸缺乏便可在舌上形成裂隙。
(5)近年來又發現溝紋舌是全身性膿皰型銀屑病的早期黏膜表現。銀屑病可能伴有嚴重的溝紋舌。
溝紋舌的臨床表現為舌背上有各種形態的溝裂,溝裂的數目,大小,深淺等變化很大。患者常出現巨舌,病程很長。臨床上常見的溝紋舌有3種形態:①葉脈舌,舌背上有一深達4mm的縱溝,兩側有排列對稱規則的,自後斜向前方的溝裂,較中央溝淺,有時溝裂發自舌邊緣呈鋸齒狀不與中央溝連接,典型者可見溝裂規則而清晰,呈葉脈狀;②橫斷裂,舌頭伸出口腔時可見舌背前後或中央有明顯的橫斷溝裂,排列不規則,沒有中縫,溝裂不深,約2~4mm,有學者認為本型係營養紊亂所致;③腦紋型,其溝裂形狀像大腦溝回,有的有中縫,有的無中縫,排列紊亂,全舌背都有溝裂,伴有菌狀乳頭增生,本型的舌體較大,舌邊緣可見齒痕。
臨床上以葉脈型較為多見,3種類型溝紋舌的患者通常都沒有自覺症狀,若溝中有較多的細菌或食物殘渣,溝內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可出現繼發感染,此時患者出現刺激性疼痛、口臭,舌體感染後還會出現急性舌炎,舌體充血、腫脹,並引起患者飲食、語言功能障礙。溝紋舌依舊具有舌的味覺、運動功能及正常的柔軟度,少數患者可伴有地圖樣舌改變。本病無症狀者不需治療,但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經常用清水或1%硼酸水漱口,防止繼發感染。若出現炎症,則用3%雙氧水或1∶1000的利凡諾液清洗舌部或漱口,然後再用0.05%洗必泰溶液塗布。反複發作的深溝,可由醫師采用手術切除後,再拉攏縫合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