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是一種主要通過性器官的接觸而傳染的一種疾病,它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和艾滋病等,而它們在口腔中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損。
(1)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病,通過性接觸傳播。梅毒螺旋體通過皮膚和黏膜的細微損傷侵入人體而使人發病,此為後天梅毒。當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而累及胎兒時,可引起先天性梅毒。極少數可通過非性關係(如輸血、接吻)而感染,而通過器物傳染者極為少見。梅毒螺旋體在厭氧及潮濕的環境中易生存。在體外不易生存,而在幹燥的環境中會迅速死亡。
後天梅毒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分別是初期、二期、三期梅毒(晚期梅毒及隱性梅毒)。各期梅毒均在口腔有所表現,如初期梅毒的硬下疳,二期梅毒的黏膜斑,晚期梅毒的樹膠腫、舌炎等。
1)初期梅毒(下疳)。下疳的表現為首先在患部發生丘疹,並迅速擴大,繼之變成潰瘍,基底部硬,但無浸潤,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不明顯。下疳及腫大的淋巴結中,均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存在,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患者可出現唇部下疳,上下唇均可發生,但很少同時發病,唇下疳常引起唇及周圍組織腫大,從而形成巨唇。其表麵形成棕色薄痂或光滑。常繼發感染而形成膿腫或潰瘍。局部疼痛,並有膿液或膿性漿液滲出。患者頸部淋巴結腫大。舌下疳多位於舌前1/3處。病損表麵光滑呈肌肉色澤或覆以灰色假膜,稍硬,疼痛不明顯,遇食物摩擦和刺激時有不適之感。患者常出現對稱性頦下及頜下淋巴結腫大。
2)二期梅毒。初期梅毒下疳不經治療亦可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體在人體內會大量繁殖,在感染後6~8周進入第二期,常見皮膚梅毒疹,包括斑疹、血疹、膿皰等。於口腔中則出現梅毒性口炎或黏膜斑,而且伴有全身症狀如頭痛、咽喉痛、吞咽困難、發燒、肌肉酸痛、關節痛等症狀。梅毒性口炎,在口腔後部出現,包括軟齶、懸雍垂、舌齶弓、磨牙後區、牙齦及齶的一部分黏膜出現彌漫性充血或潰瘍等,有假膜覆蓋,有時可出現口幹及灼熱感。而梅毒黏膜斑可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發生,多見於口腔衛生不良者,其斑塊直徑約為0.5~1cm,稍高出於黏膜表麵,其上可發生糜爛,但不痛,黏膜上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此期梅毒不經治療,也可因抵抗力增強而症狀暫時消退,幾年後部分患者在心血管、眼、骨骼等處出現三期梅毒症狀,口腔損害出現也較多,有深層組織潰瘍,愈合後留下瘢痕或組織缺損,從而影響口腔功能,其表現主要為硬化性舌炎(三期梅毒性舌炎)、舌白斑或樹膠腫。
3)三期梅毒性舌炎,多見於中年或晚年患者,其發病與煙酒刺激有關,初起為舌麵出現直徑為1~1.5cm的乳頭消失區,舌麵光滑發紅,逐漸擴大至整個舌前1/3.隨著舌的纖維化而逐步形成硬化性舌炎,舌麵灰白而有潰瘍,舌運動受限,出現不同程度的刺激痛。白斑是晚期梅毒性舌炎的一種嚴重並發症,它的惡變率高於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白斑。
4)樹膠腫。是晚期梅毒在皮膚、黏膜、骨骼及其他組織的一種獨特反應和表現,其特征是組織增生,病損中有大片幹酪樣壞死。樹膠腫因容易發生壞死或具有明顯的壞死趨勢,是一種對組織破壞性很大的損害。發生在齶部的樹膠腫,其部位在軟硬齶交界處或在舌附近形成圓形腫塊,發展成幹酪樣壞死而穿破,破壞組織。2~3周可出現口、鼻穿通。硬齶的樹膠腫因骨壞死而有死骨脫出。口鼻穿通後,患者發音和吞咽功能都可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而發生在舌部的樹膠腫,多出現在舌的前端,其部位深淺不定,發展過程分為結節形成、軟化、潰瘍、愈合等4個階段。若發生在舌體淺層,常見為一個或幾個結節狀物,早期即可捫到,有時可看到凸狀物。病變的黏膜充血,紅亮。若治療及時,結節可消退,反之則結節中央出現軟化而穿破。發生在舌體深層的樹膠腫,一般隻有一個結節,小的如櫻桃,大的如鴿蛋,按之堅韌,經過較長時間同樣可以軟化穿破,以後因炎症而吸收、組織纖維化、瘢痕形成和攣縮使舌體發硬而變形。梅毒在口腔的表現,是全身梅毒的一部分,需要醫師有計劃地進行全身治療,在皮膚性病科進行本病全麵的治療較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