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物
作者:曲 琳
創始人陳韋興希望巴貝拉成為餐飲業的H&M、ZARA,看起來很棒,價格卻便宜。
2005年,當陳韋興再次站在餐飲行業入口時,他最大的感覺是,想要讓顧客在餐館門口排隊等候已經沒那麼容易了。這一次他推出了意式休閑餐飲品牌“巴貝拉”,盡管以高性價比作為招牌,但還是被合作夥伴認為是“和必勝客對著幹”,當作以卵擊石的案例來看。
在標新立異的背後,那些有點叛逆氣質的創業者往往心中有數而處變不驚。陳韋興沒想過太多虎口奪食的絕招,成功依舊如預期般到來。這家銷售額將達到5億元、以15天一家新加盟店速度前進的本土品牌終於有足夠的號召力,讓年輕食客們在外麵等號排隊。
差異定位破釜沉舟
出身醫生世家的陳韋興最早對餐飲產生興趣完全源自味蕾之好,曾在香港品嚐過麥當勞的陳韋興對那種西方味道念念不忘,到美國讀書時選擇了餐飲管理專業。在真正成為業內人士之後,他心中出現疑惑:為什麼美國遍地都是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這樣的連鎖品牌,中國卻沒有誕生如此規模的餐館?
1998年,已經歸國的陳韋興與兩位夥伴創辦了緣祿壽司,由於飽受資金與管理問題困擾,最終出售。心酸不已的陳韋興繼續著自己的醫療代理生意,但整天琢磨的還是餐飲那些事兒。休整兩年後,“巴貝拉”的構想趨於成熟,這也被他稱為“破釜沉舟”之舉。
對巴貝拉有如此信心,源自陳韋興長期的策劃、反省與測算。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他不排斥西餐,認為比薩是西餐食物中最健康的種類之一,加之容易揣摩出標準化,具有連鎖經營的優勢基因。但對比國內市麵上的品牌,較高的價格讓比薩擋住了消費者光臨的頻度。“必勝客毛利過高,如果降低一個價格檔次,更多的消費者會願意來更多次。”
他遂將“高性價比”定為新品牌的第一指標,而最初的目標顧客也已經想好——“得女人者得天下”。願意帶著朋友、家人來自己中意的餐廳吃飯的,多數是女孩;悉心裝扮,在餐廳外執著等待的,也多是女孩。“今天想好吃這個東西,再叫她去吃別的,好像整個精神狀態、胃都沒有調整過來。女性就是這樣,是最容易成為忠實消費者的群體。”
圍繞著“高性價比”與“女性”的定位,巴貝拉的人均消費被定在40元左右,晚餐則稍高。陳韋興很謹慎也很小心,他清楚餐飲行業極為分散,此時很多本土同行已盯住類似價位的市場,他必須要打一場硬仗。
扭轉局麵
在邀請原來壽司店的設計師為巴貝拉設計了西式店鋪形象之後,陳韋興正式為第一家店尋址。他花了大半年時間,希望拿到最好的地段,位於商務中心區,同時也有住宅,但不能太貴。考慮到沿街、底層的店麵租金高昂,甚至每年都會逐步遞增,一個新品牌很難拿到好條件,而購物中心的五六層位置租金較為固定,人流又不會很差,陳韋興最終將條件下調為“好地段但非好位置”。
第一家店麵定在了上海中融國際廣場,月租12.5萬元,這是個逼近陳韋興心理臨界點的高價。雖然在八佰伴商場對麵,附近有一些寫字樓和高檔社區,但實則人煙稀少,尚且隻有一家商家進駐,很多人極不看好。業主曾經找過必勝客在這個位置開店,但對方並不買賬。陳韋興盤算一番,每天流水1.5萬元才能保本,結果第一個月日平均流水隻有3,000元。
不過陳韋興一直很堅定,“充滿了對勝利的憧憬”,他認為,巴貝拉的高性價比特點十分突出,對顧客來說絕對超值,“我相信好的店麵是靠回頭客的,而不是‘經過路過不錯過’。”身為研發主要負責人的陳韋興也沒有停止嚐試新菜式,巴貝拉初期就有100多個菜式。
第二個月後,營運情況漸漸好轉,回頭客占到80%;半年後,店外開始排隊。很快,大廈租賃處的負責人就會拉著新租戶到巴貝拉看這家“樣板店”的興隆景象。陳韋興的堅持有了收獲,旁邊也引來了必勝客以更高的租金進駐。
在一連開設7家分店之後,陳韋興感覺到,困擾已久的人才問題必須解決——餐飲行業優秀的中層人才很難選擇新兵巴貝拉,而規模增大的同時,管理上又不容出現漏洞。陳韋興此時選擇了融資,2007年他與凱雷投資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威廉·肯納德(William Kennard)進行了一次意料之外的傳奇會麵,對方對這位餐飲創業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巴貝拉獲得了1億元的融資。
兩次重大改變
在走上發展正軌後,陳韋興又決定改變巴貝拉的店鋪形象,這次連他的同事們都充滿爭議。他希望摒棄紅黑二色為主的風格,變得更為歐式、浪漫而高檔,這與之前的時尚風格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