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直銷創業的本質是創造一項事業”(1 / 1)

封麵故事

作者:方 浩

“中國直銷行業現在有一個怪現象,就是人員流動特別大,我經常翻看一些直銷雜誌,比如4月份看到一個明星銷售團隊還在A公司,6月份再看就發現他們已在B公司了。”美國如新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範家輝對《創業邦》說。

範家輝的“詫異”是有道理的。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好朋友,分別在如新和安利工作。他們之間經常有一些私人事務需要快遞資料。盡管在同城,他們也不會直接讓快遞公司在兩個公司之間來往,而是共同找到一個中間人,寧願多花錢和時間在中間人這兒做一個中轉,也不願讓公司其他員工知道他倆之間在交往。

原因很簡單,在中國,直銷是一個以互挖牆角著稱的行業,尤其對於那些“銷售牛人”。在範家輝看來,這與市場成熟度有關。“美國市場就不說了,即使與東南亞直銷市場相比,大陸市場在直銷團隊培育上還顯得不夠成熟。”

香港人範家輝已在如新供職將近20年,後者是紐交所的上市公司,去年全球營收超過13億美元。在23年的直銷生涯中,範家輝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東南亞度過的。接任大中華區總裁一職前,範家輝為如新集團東南亞區總裁,直接管理六個區域市場,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文萊。

“這些市場比大陸要小很多,但競爭異常充分。”範家輝說。東南亞地區國際化程度很高,但由於市場狹窄,導致直銷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平均每6萬人就擁有一家直銷公司,如果按照從業人口比例計算,每家公司實際擁有經營者和顧客數量不到1萬人。“充分競爭的一個結果是,直銷人員更看重所在公司的品質,而不是一兩單生意。”範家輝說。

一個近乎矛盾的現象是,中國的直銷人員一直被稱為“創業者”,但由於其背後平台公司的存在,他們又像一群“跳來跳去”的職場人士。創業者還是打工仔?“中國直銷創業不夠成熟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創業者過於追求短期的利潤,銷售業績忽高忽低,”範家輝說,“其實再小的創業模式也是要講究職業化的。”

麵對這種現實,如新的做法是在保持創業者激情的前提下,對其給予職業化的培訓。與安利等直銷企業類似,如新每年會對骨幹銷售人員進行四天三夜的專製培訓,這個比例大約占到全部銷售人員的十分之一,同時,還會組織業績進步最快的二十分之一的“巔峰海外遊”。

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在目前如新的所有直銷人員中,有大約一半是專職的,也就是有底薪、有四險一金。“一定讓這些創業者有歸屬感,”範家輝說,“這些做法的目的,是讓他們更加有效地的理解如新的價值觀,並把這種價值觀最終傳遞給消費者。”

具體來說,如新的價值觀就是評價一個銷售人員時,不是看中他某個月的業績,而是其業績持續的穩定性。“就拿那些獲得‘巔峰海外遊’資格的創業者來說,他們中很少有憑一單生意的,基本都是長期表現穩定,”範家輝說,“對客戶的維係程度是考核銷售人員的核心指標。”

但這並不能改變整個行業的形態。有統計顯示,世界直銷人員的流動率在60%左右,而中國的比例隻會更高。在範家輝看來,這與直銷創業者的的價值觀有關。“很多創業者在這個行業可以有兩個選擇:時機和時間,”範家輝說,“所謂選擇時機,就是團隊總是追逐新公司,因為新公司進來之後,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對市場,都會有一些讓利,說白了生意在一段時間內會很好做;而選擇時間,就意味你必須學會從長計議,有耐心地在一個平台上發展和培育核心客戶,也就是和時間賽跑。”

一位業內人士說,在中國選擇直銷創業的人,大多抱著發財致富的信念,所以希望一夜暴富也就成了大部分人的追求。“發財致富沒有什麼錯,但不能把它當手段,”範家輝說,“直銷創業是一種特殊的創業,特殊性就在於,創業者自己是老板,而背後又有更大的老板,我的經驗是,你不僅要把自己看作是產品銷售老板,還要把自己看成所在平台公司的老板,把公司的事業看作是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