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趨勢
作者:曲 琳
這類網站的技術和產品都沒有問題,關鍵是盈利模式還不清晰。
問答網站其實並非新鮮模式,在中國國內,“百度知道”、“奇虎問答”、“新浪愛問”、“天涯問答”、“搜搜問問”作為主要代表,問答網站似乎是門戶、搜索、殺毒、論壇等互聯網細分領域巨頭借助流量支撐的獨角戲,而以Hunch、Quota、Aardvark為代表的歐美創業者則走出了自己的形式,不僅形式不再拘泥於“你問我答”,內容也囊括高端、開放性等特點,甚至可以為網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事實上,對這種模式的爭議從未停止:是單純的細分搜索還是人氣社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包含不可避免的硬傷,這正是中國模仿者需要小心的。
Quora——問答組織者
2010年初開始內部測試的Quora(http://www.quora.com/)在3月獲得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 Capital 1400萬美元投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其估值為8750萬美元,這使6月才正式開放問答服務的Quora成為更多網民在網絡上尋求各類問題解答的工具。
Quora的創始人是Facebook前任首席技術官亞當·安捷羅(Adam D'Angelo)以及Facebook工程技術經理查理·切沃(Chortle Cheever)。2008年6月創建Quora時,他們的想法是,每個人頭腦中都有太多抽象的知識和信息,但其中很多都沒有在網絡上呈現,不妨用一種新的形式在網絡上建立更大的數據庫,能夠為其他人答疑解惑。
這種想法細化為一個類似於維基百科的網站,但參與度更高。對某事感興趣的人都被集中在一起提出其觀點,問題、答案會永久保存,但都能進行優化與修改,必要時用戶可以對同一個問題的多個答案進行投票或成為某一用戶的“跟隨者”。這使Quora的出現更像一個問答組織者,設置了一係列主題,將人們的觀點分門別類。
對Quora來說,為網民提供答案是網站服務的重點,他們希望保持一種有些精英化的回答立場,而這與貢獻答案的人密不可分。其創始人曾經對媒體提到,並不會著急大麵積公測,而是逐漸打開,如果湧進的用戶太多則很難進行問答管理。最初的Quora隻允許邀請加入,每個Quora用戶隻有十個邀請名額,為了得到各個領域專家級人士的高質量答案,未來也有可能繼續采取限製用戶注冊的措施。創始人希望網友們在看到通向Quora的鏈接時會感到,終於找到想要的信息了,甚至在詢問關於籃球問題的時候能夠看到邁克爾·喬丹的解釋。
而在為網友們服務的同時,專家級人士也在這裏找到一群合適的傾聽者。Quota允許網民進行真的“quarrel”,就一些問題暢所欲言。人們可以在這裏找到對新產品的評論以及對一些現象的看法,而且這種“爭論比”並不低,例如就“Firefox的市場份額能有兩位數增長”的問題,Quora上就出現了兩派紛爭,最後Firefox聯合創始XBlake Ross的答案“不能”戰勝了Mozilla公司CEO John Lmy的“可以”。
Hunch——為人支招
Hunch在英文中的含義是預感,而圖片共享網站Flickr聯合創始人卡特琳娜·費克(Caterina Fake)等人將創辦的網站取名為Hunch(http://hunch.com/),並非是為網友展現自己的預測,而是為拿不定主意的人提出建議。
其中原理很簡單,根據網友在某方麵喜歡的、想到的東西以及一些個人特點,Hunch會試圖分析並了解你,而在提出一些困惑的問題之後,係統會尋找到一些特征類似的人,將此方麵的問題與對方的回答比對,再呈獻給提問者,這樣的回答似乎是更合適的。實際上,與不少網站推出的“你可能會喜歡”部分相比,Hunch更像其升級版,算法更複雜,數據庫更大,也更富於互動性。
Hunch曾經先後獲得1200萬美元及1000萬美元兩次融資,主要投資商YaKhosla Ventures。Hunch的立足點是人人都會遇到抉擇的時候,小到買什麼品牌的手機,大到是否該選擇婚姻,很多人已經開始在網絡上搜索資料總結出一些建議,那麼幫人出主意的網站則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能夠得到更適合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