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
作者:曲 琳
從一個做傳統製造業的國企,到開發、經營創業園區的市場化公司,東部軟件園不斷延伸自己的功能邊界,它最新的動作是為園區內的初創型企業扮演“天使”的角色。
“我們現在已經投了8家企業。”10年前還是一家國企領導的宋小春,現在的身份或者工作內容很“龐雜”:他是杭州東部軟件園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領導著浙江第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創業園區,同時他還在帶領著一支投資團隊,發現園區內有價值的初創型企業。“壟斷的服務肯定不好,隻有服務的人和被服務的人存在利益共同體,才能服務好。”
坐落在杭州市文三路信息一條街的杭州東部軟件園曾擁有戲劇性的經曆:2000年時,作為電子部附屬企業,原“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的產品線不再占有優勢,麵臨轉型難題。身為“一把手”的宋小春希望能夠依附於當時經濟結構的變革,讓自己的企業轉換個身份,成為為創業企業提供服務的“孵化園”形式。
從一家國企變為孵化園似乎是條沒人走過的路,在創業園區幾乎都來自政府挾持創辦的杭州,宋小春的決定看起來有些冒險。他帶著原公司的管理層到美國矽穀、新加坡、台灣新竹等地區考察,又由於看到當時國家文件中提到的“大力發展軟件市場”,最後的決定是創辦以軟件行業為主導的創業園區——杭州東部軟件園。
在聚集阿裏巴巴、神州數碼、中興通訊等國內外著名的高科技企業之後,東部軟件園成為連連科技中正生物、家和智能、星軟科技等優秀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大本營,正在成為天堂矽穀的一麵旗幟。
公司化園區
2001年時,宋小春帶大家正式轉型,思考如何用企業化運作的方式來經營管理園區。與傳統意義上的創業園區不同,宋小春認為園區絕不僅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辦公地點,還要把園區當做一種高端的服務業,而且要提供一條龍性質的周到服務:溝通政府關係,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和市場開發,創業公司將在這裏度過艱難的初創生涯,園區的服務要跟上,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境界”,同大家一起發展。
東部軟件園在這樣的策略下飛速進步,每年在年終之外更重視“年中”,不停總結,時時規劃,要把一年當做兩年來發展。“不要把我們看成是一個政府的附屬物或者一個公共服務機構,我們的名稱是‘東部軟件園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市場服務機構,也是個品牌。”宋小春對當初的決定充滿信心,“我們服務於公司,我們自己也是公司化運作,宮辦的、壟斷的服務會有缺陷,隻有企業化的服務機構才能與被服務的公司成為利益共同體。才能有更好的服務。”
真正的服務需要在更多地方下功夫,看到不少餐飲等服務業企業麵臨倒閉,宋小春希望園區的服務能夠做到人性化與精細,在“孵化器”、“加速器”、“倍增器”之外,想至Ⅱ大家真正的需求。東部軟件園建立了創新服務體係,物業服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在此之後是科技類公司需要的科創服務,到發展一定階段後往往會遇到瓶頸時的人力資源服務,資金壓力之後的投融資服務,再到公司壯大後麵臨的國際化服務等。
宋小春認為,從北京的中關村到大連軟件園,還包括印度的班加羅爾等,每個區域要有自己招牌性質的軟件園區,企業在這樣的特殊小環境中會更有活力,而軟件園背後實際上是創新在支撐。在浙江,知識與人才一直被尊重,杭州更是一座既包含傳統文化底蘊,又善於在時勢中抓住創新點的城市,擁有更超前的意識。
對於對企業服務、對內創新中最重要的環節“人”,宋小春有著不同的看法。在轉型時,公司的同事們幾乎全部跟隨他的步伐,成為創業園區的一份子。但從製造業企業到服務型企業,如何才能發揮大家的積極性,為此宋曉春拿出了百分之十幾的股份給團隊,希望能夠以股份化改革形成產權多元化,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個“發動機”,讓大家一起陪伴東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