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
低血壓同樣需要引起重視,如果確診是心源性低血壓更應對症治療;如果是體質性低血壓則須調整食物結構,加強鍛煉,使血壓逐漸正常,減小中風的危險。
專家解難:
問:高血壓患者降壓是不是降得越快越好?
答:並非如此。因為血壓降得過快或過低,就會使患者感到頭暈、乏力,還可能誘發腦血栓等嚴重後果。
心電圖正常心髒就正常
身邊誤區:
隻要自己的心電圖正常,心髒就不會有問題?並非如此。
專家分析:
心電圖正常並不能完全說明心髒是正常的。胸痛心電圖正常者,多見於不穩定性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肌缺血的患者。而不穩定心絞痛和不穩定心肌缺血又是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前期發展時期。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導致心髒病或冠心病。
專家支招:
即使心電圖正常,也要提高警惕,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使自己能夠減少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和冠心病的病死率。
專家解難:
問:心口痛是不是就是患了心髒病呀?
答:其實我們平時說的心口是胃脘,大部分的心口痛都是胃痛引起的。心髒的位置在左側胸部。當然,心髒病也會導致心口痛,但不能認為心口痛就是心髒病,具體應到醫院請醫生診斷後再做結論,不可私自判定或服藥。
便秘就是大便幹結
身邊誤區:
許多人都認為,便秘就是大便幹結。所以一出現大便幹結,就會當作便秘來治療。
專家分析:
便秘是指排便困難,因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大便次數減少。因此,便秘主要指大便困難,但卻不等於大便幹結。
一般來說,便秘患者常有大便幹結的症狀,但也有少數人幾天不大便,大便並不幹結,隻是排便困難。這類患者也屬於便秘患者。大便不幹結而感到排便困難者,常感到大便後有殘便感,大便不成形,多溏滯不爽,這也是便秘。
專家支招:
在就診時,要積極向醫生陳述大便時間、性狀及排便感覺等,以便配合醫生診治,不可自己隨便服藥治療。
專家解難:
問:預防便秘有簡易方法嗎?
答:首先,要經常清潔肛門與直腸,可選擇噴槍用自來水便後衝洗肛門;若排空不全,可用低壓灌進肛門少許水進行洗腸,清除積便。便秘患者還可每日做2~3次的胸膝位跪姿,使下垂的乙狀結腸或橫結腸上移,調整乙直交角及脾曲度,使角度變鈍,促進排便;同時還可鍛煉腸係膜動力。經常作提肛運動,排便時不可過於用力。
大便出血就是痔瘡
身邊誤區:
“十人九痔”,一些人認為,有痔就會流血,所以大便出血就是痔瘡。
專家分析:
大便出血絕不可輕視。有些人發現大便帶血,又沒有身體不適,所以就認為是痔瘡、結腸炎或結腸功能紊亂,不加重視。其實大便出血是很多種疾病的先兆,最不能排除的就是腸癌。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各類結腸和直腸癌腫,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道癌。因為這種病沒有異常表現,大多人都誤認為是痔瘡。這就使腸癌患者失去了早期診斷、早期手術的機會。
專家支招:
一般來說,內痔出血是無痛性的,血也是鮮紅的;而直腸癌患者大便帶血常伴有粘液,時有肛門墜痛不適及排便不盡的感覺,出血量也較少,呈鮮紅或暗紅色,大便出血久治不愈。如果感到身體不適,又伴有大量便血,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否則一旦延誤病情,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專家解難:
問:能不能通過服用番瀉葉來緩解便秘?
答:番瀉葉性寒味苦,主治熱結便秘,但服用劑量過大或長期服用就會導致副作用出現。因為番瀉葉內含有番瀉葉甙、大黃酚等成分,有瀉下、抗菌作用,若服用劑量過大就可能引起腸道炎症性充血和蠕動,使腸道水分急劇下降,腸內幹燥少液,反而加重便秘症狀。
營養不良會引起神經衰弱
身邊誤區:
神經衰弱是現在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病。有些人認為,營養不良也會導致神經衰弱,所以就費盡心思地服用各種滋補品,希望能治療自己的神經衰弱。
專家分析:
人體要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就必須要一定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但是,營養不良與神經衰弱間並無必然聯係。
有研究證明,神經衰弱者與健康人的腦內並不存在營養物質方麵的差異。營養不良會導致身體衰弱,而衰弱的身體又給疾病以可乘之機,神經衰弱也不例外。但因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神經衰弱卻很少見。相反,神經衰弱患者中絕大多數人營養並不差,有的還非常不錯。而出現神經衰弱的原因,也與營養不良有一定關係;但除了營養不良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如社會心理因素等,這才是導致神經衰弱的主要因素。
專家支招:
如果出現神經衰弱,一定要請醫生幫忙找出原因,積極調理,切不可自己私自進補。當然,營養不良也是導致神經衰弱的原因之一,平時也要注意補充營養。隻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神經衰弱的發生。
專家解難:
問:吸煙會引起神經衰弱嗎?
答:煙葉內含有2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尤其是尼古丁含量最多。尼古丁是一種中樞神經毒麻劑,人吸入後,會使全身血管收縮,組織供氧不足,從而引起短暫的組織缺氧。經常如此就會引起腦組織缺氧,降低大腦的功能,出現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等情況。所以,雖然吸煙與神經衰弱沒有直接關係,但因腦組織的缺氧會誘發和加重神經衰弱的症狀,所以大量吸煙可能會促發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病、心髒病等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