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藥物使用誤區(1 / 3)

生病一定要用藥

身邊誤區:

有的人稍感到不舒服就是吃藥打針。其實這是一種過激行為,每個人的肌體內都有完備的調控體係,一般情況下即使生病,肌體也能充分應付。

專家分析:

人體是一個巨大的生態係統,體內寄居著大量各種各樣的細菌,然而大多數人都活得很健康,這就是因為人自身的免疫功能及細菌之間的相互製約在發揮作用。人在治療疾病時,藥物對疾病和人體都要產生作用,在治好疾病的同時,人體其實也受到了損害,破壞了自身的免疫功能。

專家支招:

醫生和患者都應充分利用人體的自愈力,不要動輒用藥,能少用就盡量少用。

專家解難:

問:服用膠囊藥物能去殼嗎?

答:膠囊劑是將藥物的微粒灌裝入膠囊中製成的,分硬膠囊和軟膠囊。膠囊能溶於胃酸,對人體無害。而且裝入膠囊的藥物大多會對胃黏膜及食道產生刺激,或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壞,所以才用膠囊裝好。若去殼服用,不僅會降低藥效,還可能使消化道受損。

進口藥比國產藥好

身邊誤區:

很多患者都認為,進口藥品要比國產藥好,所以一買藥首選進口藥。其實,這是個誤區。

專家分析:

藥品在不同國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進口藥在劑量、療效及副作用方麵,均以當地人的機體反應為標準。國家、種族、飲食習慣等不同,同一種藥也可能存在不同效果,甚至可能產生不應有的副作用。如心得安、嗎啡等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在華人和白種人之間就存在著差異。

此外,我國目前進口藥品的渠道較多,難免有偽劣藥品或漏檢藥品混入市場。如果盲目追求進口藥,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專家支招:

斷定一種藥品是否是好藥,應根據其療效、使用特點及副作用大小來判定,也就是根據治療標準來認定,不能看是否是進口的或國產的。如果是未經國內有關機構測試的進口藥,更應慎用服用。

專家解難:

問:是不是越貴的藥物效果越好?

答:藥物的價格是由其成本高低、工藝難易及研製周期長短、宣傳廣告費用等多種因素決定的。而且,判斷一種藥物的好壞不僅要看它的近期療效,還要看它的遠期療效及毒副作用。有些進口藥價錢較貴,是因為量少、利潤大、稅多等因素造成的,並不一定藥效就比價格低的差。所以說貴藥未必是“好藥”,一些新藥、進口藥還麵臨著臨床考驗,真正的好藥應該是對症的藥。

多服藥能快速治病

身邊誤區:

一些人認為,隻要是對症的藥,服得越多就越有效,於是中藥、西藥一起上,覺得這樣見效快。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服藥方法。

專家分析:

幾種藥都能治同一種病,可能是這些藥中的有效成分相同,這樣多服就等於加大了藥量,造成毒副作用加大;也可能是這些藥之間相互起作用,結果不僅不能治病,反而還抵消了藥效,甚至還會致病。

專家支招:

用藥品種與劑量應遵醫囑,尤其是兒童服藥,更不能想當然,最好不要隨意混合服用。

專家解難:

問:感覺好了能不能馬上停藥?

答:有些疾病的病情較為複雜,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結核病、類風濕關節炎等,即使治愈後也易複發。為鞏固療效,一般均需一段時間維持治療。尤其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抗癲癇藥物控製病情後,不僅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還應用“逐漸遞減”的方法停藥,突然停藥可能會使疾病複發或加重。另外還有些須長期維持用藥的疾病,如糖尿病、較嚴重的高血壓等,更不能隨便停藥。

打針輸液更易治病

身邊誤區:

在治病過程中,有人認為打針輸液比服藥好得快,所以有了病就想打針輸液,不願意吃藥。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麵的。

專家分析:

針劑的純度確實比口服製劑高,製作工藝相對比較複雜,但除去雜質的同時,有效成分也會損失,所以相對來說,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比口服藥劑要少。也有人認為,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不如注射劑高,但現在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也達到了90%。

另外,濫用注射劑也有許多危害。首先,注射是對人體開放血管(紮針),不僅患者會感到疼痛,還有發生感染的可能,讓患者受到意外傷害。而且,雖然注射液的純度很高,但仍避免不了其中存在不溶性顆粒。這些顆粒可通過輸液器的終端過濾裝置進入人體,較大的顆粒可能還會造成血管內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引起血管栓塞。更嚴重的是異物從血管進入組織,被巨嗜細胞包圍增殖為肉芽腫。輸液中所配的藥物越多,所含的顆粒就越高。如果藥品、輸液器及注射不規範,顆粒造成的後果可能更加嚴重。

專家支招:

打針輸液並不一定就比吃藥好,甚至還增加了許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可以吃藥的就不要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要靜脈輸液。當然,一些患者不能吃藥或吃藥沒有達到效果,還是應該打針輸液的。

專家解難:

問:為什麼注射針劑不能口服?

答:針劑的特點是起效快,患者接受的劑量準確,有些藥在消化道不易吸收或易被破壞,如鏈黴素、胰島素等,隻能製成針劑注射,不能口服。且針劑是直接注入人體,一般較口服劑量小。如口服,就很難達到身體所需的用量。還有些藥物會因給藥途徑不同,從而改變藥性,如硫酸鎂,靜脈注射時具有鎮靜、解驚作用,而若口服不僅不能緩解症狀,還可能導致腹瀉。

服用苦藥可加糖

身邊誤區:

有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症開一些中藥,但中藥通常都比較苦,讓人難以下咽,於是一些患者就向藥中放些糖,把苦味衝淡。其實這是錯誤的。

專家分析:

糖會抑製某些藥物的藥效,幹擾人體對礦物質及維生素的吸收效果。其實,某些藥物就是借助苦味或其他異味的刺激才起作用的,如許多健胃藥就是靠苦味刺激消化腺,促進消化液分泌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如果在藥中加糖,衝淡苦味,就會減低藥物的刺激性,也就降低了治療效果好。尤其是患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化膿性疾病的患者,服藥時加糖不但會降低藥效,還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專家支招:

不論是服中藥,還是吃西藥,都不能因其味苦而隨意加糖。尤其是兒童服藥時,更不要讓其養成以糖來喂藥的習慣。

專家解難:

問:服用止咳糖漿後能馬上喝水嗎?

答:醫學研究表明,糖漿類藥物不僅要通過胃腸吸收發揮藥效,還會通過糖漿對喉嚨的“安撫”作用,減少藥物對咽喉的刺激或抑製咳嗽。如果服藥後馬上喝水,就會衝淡藥物在喉嚨黏膜上的濃度,降低藥效。

潤喉片能隨便吃

身邊誤區:

每當感冒發燒時,有些患者為了嗓子舒服,就自己買潤喉片服用,甚至不少健康的人為預防嗓子疼,也時不時地含上一片。其實,潤喉片是不能這樣隨便服用的。

專家分析:

一些潤喉片也是有藥性的,有的潤喉片中甚至還加有麻醉作用的物質。如果經常隨意服用,舌頭和喉嚨就會逐漸被麻醉,變成習慣性依賴,不利於治療疾病。尤其是有些人時不時地含上幾片,還可能帶來新的病患。如薄荷潤喉片會收縮黏膜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容易造成口腔潰瘍。在正常情況下,某些潤喉片中的抗菌成分還會殺死口腔中的有益菌,降低口腔的免疫力。而一些含西藥成分的潤喉片對口腔黏膜組織的刺激性更大,更不宜長期服用。

專家支招:

不論是為保護嗓子,還是治療咽喉疾病,最好都要遵循醫囑服藥治療,不要隨便服用潤喉片,以免引發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