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病期護理誤區(1 / 2)

欲嘔吐時急於止嘔

身邊誤區:

一些人在要嘔吐時,為了不吐出來,就急忙想辦法止嘔。

專家分析:

人吃了不潔或有害食物後,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引起嘔吐反應。這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這時急於止嘔,就會使這些有害物質難以排出,對身體產生傷害。

惡心、嘔吐除了舟車勞累反應、臭味反應、女性妊娠期反應外,也可能是某種嚴重病症的訊號,如心髒病、中風等,還可能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狀,此時均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專家支招:

想嘔吐時,不要急於采取止嘔措施,而應盡量排出胃內容物,將有害食物迅速吐出,避免或減少有害物對肌體的損害。嘔吐後,再求醫服藥,這樣才有利於肌體康複。

專家解難:

問:嗆咳時是不是要捂嘴?

答:其實這是不對的。此時用手捂住嘴,很容易導致上呼吸道壓力急劇增大,使細菌由咽鼓管驅向中耳,引起中耳感染。一旦發生嗆咳,可使身體略前傾,吐盡口中的食物,手掌頂於胸骨下並施壓,一直劇烈咳嗽,直至將嗆入的食物咳嗽出來。注意的是,不要拍背減輕嗆咳,這可能會導致誤吸。

治療創傷應頻繁換藥

身邊誤區:

有人以為,創傷就要經常換藥才能盡快愈合。其實不然,過勤換藥不僅不利於傷口恢複,反而會影響傷口的愈合。

專家分析:

換藥隻不過是換了消毒敷料,經常換會對傷口產生有害刺激,影響傷口的愈合速度。皮膚出現傷口後,血液中的纖維素和白細胞會形成一層纖維素膜保護傷口。換藥時,肯定要擦拭傷口,損壞纖維素膜,損傷肉芽,引起出血,影響傷口愈合。因此,頻繁為創傷換藥是不利於康複的。

專家支招:

換藥的頻率要根據傷口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膿汁較多,臭味較大,應每天換藥1~2次;如果傷口膿汁很少,臭味不大,可1~2天換藥1次;如果傷口無膿汁,應每3~5天換藥1次。新鮮小傷口,經消毒包紮後,不宜隨便打開換藥。

專家解難:

問:換藥時該怎樣操作才安全?

答:一般的傷口,換藥方法較易掌握。換藥前,先把室內打掃幹淨,準備好所需用品,如75%酒精、生理鹽水、3%雙氧水、消毒棉球、紗布、膠布、鑷子、剪刀等。若是微小傷口,隻需紫藥水、紗布、膠布、創可貼即可。將換藥用品放在患者身旁。換藥時,操作者首先洗淨雙手,戴上口罩;再用消過毒的鑷子輕輕揭去傷麵上的紗布,如果紗布粘在傷麵上不易揭開時,可先用雙氧水或淡鹽涼開水清洗傷口,注意由內向外擦洗。清潔工作完成後,就可按醫囑上藥或蓋上消毒紗布包紮好。

急性扭傷用熱敷並按摩

身邊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一旦遇到肢體軟組織碰傷,就采取熱敷法並進行局部按摩。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專家分析:

當身體的某一部分受到撞擊後,主要是局部軟組織挫傷及微血管破裂出血,表現為局部疼痛、發紅、腫脹、青紫等。此時如果進行熱敷及局部按摩,不僅難以減輕疼痛,還可能因血管擴張及組織的進一步破壞更加重受傷部位疼痛及腫脹;而冷敷還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及局部腫脹,組織細胞代謝受到抑抑製,神經末梢活動降低,從而起到止血、止痛、製止炎症感染及水腫、血腫擴散的作用。

專家支招:

軟組織損傷後,不應熱敷,而應立即用冰袋或涼水冷敷,並加壓包紮、抬高或放平受傷部位,24小時後才可熱敷和理療,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愈合。如果損傷嚴重,還須進一步檢查治療。

專家解難:

問:肘部損傷能按摩嗎?

答:人的肘關節由6個關節麵和3個小關節構成,關節囊較緊張,關節間隙很狹窄。肘部損傷後,關節的張力增大,如果此時進行局部按摩或被動伸屈活動,易引起關節囊及附近骨膜的撕裂傷,使成骨細胞進入關節腔內,或在周圍的血腫中間形成“骨化性肌炎”,並形成大量骨痂。這都會使肘關節喪失活動功能。所以肘部損傷後,不要按摩,可多做主動的肌肉功能練習,同時配合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外敷、熏洗或內服。

感冒初期多吃西瓜

身邊誤區:

許多人認為,感冒時吃西瓜能去熱止渴,對感冒康複有好處。其實並非如此。

專家分析:

西瓜具有很多功效,如開胃口、助消化、止幹渴、去暑疾,但是,感冒初期吃習慣卻不利於感冒恢複。因為感冒初起時,不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病邪尚在於表,此時如果吃西瓜,不僅不能表散病邪,還會引邪入裏,使感冒加重,延長治愈時間。

專家支招:

在感冒初期不宜吃西瓜。如果感冒加重,或出現高熱咽痛之時,可適量吃點西瓜,對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