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都“多慮”
身邊誤區:
對於老年人來說,“不慮”的情況幾乎不存在,許多老年人甚至認為自己的“多慮”是正常而合理的。其實這對延年益壽很不利。
專家分析:
老年人多慮不單純指對某一件事情所作的決定,它的範圍很廣,而且會反複考慮,想得很多卻又不願開口,常常盤繞在心頭,如此就變成了憂慮。中醫認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也就是說,情感變化會導致肌體發生紊亂,誘發疾病。
專家支招:
其實多慮的問題不難解決,隻要能保持樂觀愉快的心境,豁達開朗的胸懷,對自己和子女都有信心,有話直接跟他們說,有事多與他們商量,和家人保持融洽的親情關係,晚年肯定會幸福的。
專家解難:
問:樂觀的老人更長壽嗎?
答: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覺自己非常樂觀的老人,在近10年來與悲觀的老人相比,其心髒病或其他死因的危險都較低。這是因為,與悲觀的人相比,樂觀的老人更能很好地麵對不同的壓力和煩惱,且處理得也更有效;而且樂觀的老人一般都心胸寬闊,遇事很看得開,所以健康狀況也就會比悲觀的人更好,也更容易長壽。
老年人不會感到孤獨
身邊誤區:
許多年輕人都覺得,自己的父母有吃有喝,有時間出外休閑,肯定不會覺得孤獨。事實並非如此,老年人其實很容易感到孤獨。
專家分析:
從目前社會的發展來看,老年群體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有三方麵原因:一是“低”與“高”的矛盾,即社會群體對老年心理問題關注程度較“低”,而老年人對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較“高”;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即老年人對社會心理幫助預期的要求較“強”,當前涉老機構的綜合協調能力和實施能力較“弱”;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即老年人對社會服務需求較“實”,而社會對老年人的有效幫助較“虛”。正因為如此,老年人才在不斷地被“邊緣化”,常感孤獨。
而且,一些老年人還抱著過去那種消極的養老觀念,認為自己是革命時期的“敢死隊”,建設時期的“突擊隊”,老年時期的“失落族”。如此也會情緒低落,跟不上時代步伐,倍感孤獨。
專家支招:
要擺脫這種孤獨的生活狀態,老年人須做到“一個中心”,即以自助、自立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生活寬容一點,瀟灑一點;“三樂”,即自得其樂,自娛自樂,助人為樂;“四老”,即有老伴,老窩,老底(經濟儲備),老友。當然,整個社會也應多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讓老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專家解難:
問:老人經常看兒童類節目好不好?
答:經常看兒童類節目,可以讓老年人增加活力,橫掃老年人的暮氣。而且,與孫輩共同看少兒節目也是一項很有趣活動,有時小孫孫提出的問題,需要自己讀書看報,生智開慧才能回答,這就能促使老人不斷學習,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此外,老年人也能從少兒節目中看到天真活潑、有朝氣和想象力的下一代,從而對生活充滿希望。
老年人不需要鍛煉大腦
身邊誤區:
一些老年人認為,自己已經老了,不需要再像年輕人那樣鍛煉大腦了。其實不然,老年人適當鍛煉大腦可以預防老年癡呆。
專家分析:
有關研究人員曾用超聲波測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大腦,結果發現,勤於思考的人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狀態,這種狀態能讓腦神經得到更好的保養。日本科學家也曾對200名20~70歲的人進行實驗,發現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到了60歲時思維仍很敏捷;而年方30就覺得自己不需再接受新知識的人,腦細胞會急劇減少。
目前,不少老年人都覺得自己不需要再鍛煉大腦了,所以每天過著吃飯睡覺、室內踱步的日子,很少動腦筋,結果就容易導致大腦呆板、被禁錮,對健康不利。
專家支招:
老年人也應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擴展自己的愛好,讓大腦細胞不斷接受新環境的刺激,讓大腦時刻保持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