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湯惟傑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我們小時候,上海的電影院還不隻是電影院,暑假裏拿了保溫瓶跑過去排隊泡冰水的,一般都是我們這種小學生。在那個年頭,一份《大眾電影》也不隻是《大眾電影》,它是我們的天堂,鄰居姐姐把它遞到我們手裏的時候眼睛裏含著幽怨,“看之前記得洗手哦”。再後來,我們大了,姐姐們也出閣生子……可每回路過報攤,看到《大眾電影》,總讓我們笑眯眯地開心上好一陣。
(本期應邀參與了《大上海影院記》專題)
王亞男
媒體人
和自己的雜誌一樣,工作多年後我發現,《大眾電影》必須滿足那些喜愛電影和可能喜愛電影的人,而不僅僅是電影發燒友,要這樣就必須對電影文化進行全方位解構。高興的是《大眾電影》在努力,作為一個老讀者,我會盡力支持她走下去。
(本期應邀為《外行》欄目撰寫了《美國大兵不專業》)
覃斯波
攝影師
我小時候顯然缺乏想象力,比如我就沒看到自己給大眾電影拍封麵的這一天,我那時候幻想的是我在封麵上。直到臉越長越大,我的夢想才破滅殆盡。這時候再想想,雖然上不了封麵,但參與一個封麵顯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工作時即便被誇獎,心裏也會覺得大家沒讚到點子上:我是從一個演員夢淪為一個攝影師啊。
(本期應邀拍攝了封麵)
朱一平
攝影師
第17屆上海電影節開幕前夕,有幸為《大眾電影》拍攝一些關於上海老電影院的照片。拿起相機,前一分鍾還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民廣場,轉彎就拐進安靜的老弄堂。這種穿梭在時間和空間的奇特感覺,也許隻有在“上海”這個濃縮了一個世紀中國近現代史的城市才能體會到。
(本期應邀為《大上海影院記》專題拍攝照片)
謝周浦
自由撰稿人
這是我第一次與《大眾電影》合作。在此之前我以影評集《盜影空間》對既往的職業生涯做了小結。雖然我經驗尚淺,但在這個精誠配合的團隊中,要想做得不出色,都是件困難到難以想象的事。
(本期應邀撰寫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