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能源》商學院
編者的話
作者:趙紫高
最近幾期,我們都在嚐試給讀者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內容產品。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除去自采稿件越發側重能源公司與企業家案例分析外,也在產業細分環節上努力提供富有價值的投資機遇和風險建議。
以本期為例,雜誌的封麵文章,也是商學院欄目的核心報告——《中國棄風限電報告》,通過研究人員和外界合作,通過數字化梳理,將一直嚴峻但輿論關注進入低潮的棄風頑疾,通過數字化梳理,將過去五年間的問題原本呈現,並試圖給出解決方案。
支撐這類內容,乃至雜誌方向改變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能源》商學院以及相關研究部門的成立與啟動。
大致而言,《能源》商學院是《能源》雜誌社發起、針對能源行業的管理、投資以及營造能源商業倫理的智庫機構。在目前,它主要在三個層麵上傳遞價值。
首先,選聘一批資深能源編輯記者、研究人員成立了研究部門。依托與能源企業、各能源協會、研究機構和谘詢公司多年來建立的良好工作關係,商學院研究部在海量的信息中遴選課題,出具榜單、行業報告等研究成果。這幾期來,研究人員從熟悉的領域開始著手,在油服、風機、煤炭物流、光伏電站等方麵已取得一些進展。雜誌本身所呈現的研究內容,正是這些價值的部分體現。
第二,密集開展高品質的線下活動,通過講座培訓、月度沙龍等形式,將有需求的專業讀者和企業聚合起來,朝著定製化分享的方向構建服務平台。這是因為除去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雜誌讀者外,我們還擁有數以萬計的移動互聯網訂閱讀者。我們的現代讀者對信息的需求愈發挑剔,對專業知識的甄別與互動也具有相當水準。
第三,與國內外頂尖高校、研究機構聯合辦學。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能源》雜誌社一直在與此類機構有管理培訓的深度合作。以與清華經管學院合作的“能源企業高層管理課程”為例,到今年九月,第四期課程便即將開班。而未來的願景是,在此類課程基礎上,朝著更為細化的產業課程擴散,以構建出體係完備、專業豐富、互動高效的《能源》商學院模式。
之所以在本期開篇向讀者作此介紹,是因為我們在內容和架構上貼近、靠攏能源商業前線的嚐試正處於一個艱難但令人興奮的爬行過程,期間的經驗、視野、策劃與組織都有未盡之處,因此更需要來自各方的互動合作。同時,也借此回答近來諸多不甚了解本刊變化、對《能源》商學院架構和內涵存有好奇、善意關切的讀者與同仁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