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氣兼並潮即將到來
高端訪談
話題:城市燃氣行業的未來
對話——
Q:《能源》雜誌記者 武魏楠
A:香港中華煤氣執行董事暨公用業務營運總裁、港華燃氣執行董事暨行政總裁 黃維義
隨著中國進口天然氣的渠道增加,城市燃氣空白市場逐漸減少。當市場飽和之後,企業就要向新的領域進發,而兼並就是一種可能的選擇。
Q:中華煤氣在1994年通過成立港華燃氣進入內地燃氣市場,這是出於怎麼樣的一種市場考量?在內地業務開展的早期,港資背景的港華燃氣又遭遇到了哪些困難?
A:70-80年代,香港的工業企業開始轉移到改革開放的內地。居民以天然氣為能源所占的比例非常少。當時,中華煤氣觀察到內地在城市燃氣市場這一塊還有很多空白。管道氣隻在一些大城市裏得到了應用,甚至很多省會城市都沒有城市燃氣。我們就先在廣東省的番禹和中山兩個城市進行商業運營的試點。
國家對港資的定義為外資,94年進入內地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裏,外資進入城市燃氣領域有所限製,所以那時,我們的發展並不順利。大概從2000年開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基本完成之後外資可以進入城市燃氣領域,加上西氣東輸管線在2003年開始正式供氣,房地產也進入高速發展期,內地的城市燃氣行業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我們就抓住了這樣一個政策和商業上的機遇,大規模發展了我們在內地的業務。
Q: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竣工,中國成長起了一批本土城市燃氣公司。身為港資的港華燃氣和新奧、華潤這些內地本土城市燃氣公司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裏?
A:港華燃氣最大的優勢在於繼承了中華煤氣的服務經驗。當時很多國內的城市燃氣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都希望跟港華燃氣合作。我自己曾參與過一些和國有企業合作項目的談判,成功率非常高。這些企業非常歡迎引入港華燃氣高水平的服務經驗。曾有一位政府官員對我說過:既然我們尋求和港華燃氣的合作,那麼我們看中的就是港華燃氣背後中華煤氣一百多年的城市燃氣服務經驗。
內地本土企業也有其自身的優勢,他們的本土化程度和水平比我們更高,對於城市燃氣公司來說,這很重要,可以讓他們的業務開展不必麵對很多障礙,更加順利。
Q:城市燃氣有很強的公共事業性質,企業的保供壓力巨大。加上目前政府對於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非常慎重,港華燃氣如何保證在完成政府所必須的保供任務的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盈利水平?
A:對於城市燃氣企業好與壞的判斷,很難單純從利潤角度來比較。因為燃氣使用的結構是不一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以省會城市為例,用氣客戶以居民為主。民用氣價很低,但是單位成本卻很高。服務一個民用客戶的成本,和服務一個工業客戶成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工業用戶的用氣量要大很多,因此可以有效的攤平成本。所以在一些省會城市,企業盡管客戶數目眾多,卻沒有利潤,甚至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