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互動(2 / 2)

俄羅斯油氣向東流動就像美國會發生頁岩油氣革命一樣自然和必然,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就像中國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購買資源一樣也是自然和必然的商業行為。如果我們更多地從商業的角度來認識中俄管道天然氣購銷合同,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幹擾,回歸石油天然氣貿易的商業活動本質。

中美俄三國能源領域的互動推動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的演進,地緣政治的演進也催化著三國能源領域的互動。在能源轉型的大格局下,維護爭取本國最大利益是各國能源政策的出發點,並由裏及外影響著全球能源格局的演進,這就是大國的能力和責任所在。大國政治家和領導超級能源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理解和承擔自己的責任。

能源轉型視野下的中國並購

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中國油氣企業正加大海外並購規模。過去5年(2009-2013年)中國三家石油央企海外並購支出超過1000億美元,同期美國三家跨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和康菲)並購淨支出(並購投資減出售資產收入)不足100億美元,而歐洲四家跨國石油公司(BP、殼牌、道達爾和ENI)出售資產超過了購買投資約500億美元,進入油氣資產淨出售回收現金的調整期。世界石油產業海外並購進入了“中國並購”時代。

中國石油公司海外並購首先是增加了世界石油產業的投資,增加了全球油氣產量的供給,到2013年年底,中國石油公司的海外份額產量超過了一億噸/年(200萬桶/日),按平均50%份額計算,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增加了400萬桶/日的產量供給,約占全球石油產量的4%,這是中國石油公司對全球石油產量增長的貢獻。

中國石油消費接近1000萬桶/日,進口依存度接近60%。中國石油公司海外份額油被直接運送回中國的不足份額產量的10%,90%以上的份額產量都在國際市場上賣掉了。中國進口石油絕大部分是通過國際貿易實現的。中石油公司海外並購投資和大量石油進口都對國際貿易維持供需平衡做出了貢獻。殖民主義時代已經終結半個世紀了,中國公司不可能也沒有意願進行任何形式的“殖民”。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有助於資源國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中國石油公司海外並購可以看作是全球能源轉型的一個部分。由於發展戰略轉移和資產組合調整的需要,埃克森美孚、BP等超級跨國石油公司退出了一些石油區塊,離開了一些國家,中國石油公司接替進入部分這些區域。由於中國石油公司較為獨特的組織構架和獨特的能力,在部分地區取得了不錯的經營績效。而在更多的地區還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經營隻有二十年的經曆,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不認為這將會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海外並購海外經營,中國石油公司的學費還遠遠沒有付夠,更多的困難還在前麵。

全球能源轉型,對石油工業是一把雙刃劍,替代能源的不斷湧現對石油不可替代的屬性形成了巨大衝擊,而頁岩油氣等新型油氣資源的爆發式增長,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油氣行業的發展。世界主要能源大國,應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互動,才能最終有利於整個能源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