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頁岩油氣的謊言與真相(1 / 2)

美國頁岩油氣的謊言與真相

策論

作者:馮躍威

美國政府的頁岩油氣儲量公告使人莫衷一是,但無論真假,都會影響在美投資頁岩油氣時的資金甚至運營安全。

美國政、商及媒體圍繞著頁岩油氣開發不斷上演著雙簧,使“撒謊”和“圓謊”成為其“頁岩氣革命”的曲牌,不僅喪失了美國一貫的科學嚴謹之學風,也使美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光鮮退色,並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投資風險。

今年5月,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將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當前最大頁岩油帶蒙特利(Monterey)的技術可采儲量從137億桶調降至6億桶,降幅達96%。其發言人Jonathan Cogan給出的理由是,由於受美國西海岸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影響,蒙特利頁岩帶的岩層嚴重扭曲且破碎,導致鑽井公司采用現有的壓裂技術和布井方案很難盈利。

此舉,直接將美國頁岩油的整體技術可采儲量從240億桶縮水至約110億桶。在驚愕之餘,筆者觀察加利福尼亞州1995年-2009年油氣井的生產數據發現,當期工作的油井數從41419口增到49153口,天然氣井從2928口增加到4142口,再加上以往報廢井,該州油氣井總量不低於10萬口井,實際的地質數據極其龐大。而該州的三維地震、儲層建模工作量和技術等也都居世界前列,“岩層嚴重扭曲且破碎”早不該是什麼新發現,“美國西海岸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影響”也不是什麼新聞,況且,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定義,技術可采儲量是指在現有勘探技術條件下不計成本開采出來的油氣儲量。而經濟可采儲量則是指在滿足經濟性的前提下,從技術可采儲量中能被實際開采出來的儲量。

但不可思議的是,EIA下調理由竟然是“現有的壓裂技術和布井方案很難盈利”。

既然“不計成本開采的儲量”都可以歸到技術可采儲量中,那“很難盈利”的儲量又為何不是技術可采儲量呢?事實上,“很難盈利”並不一定企業就不能以保本經營的策略進行生產和解決就業!退一步講,即使企業虧損經營,所動用的儲量也是在USGS給出的“不計成本開采的儲量”之內。有鑒於此,除非沒有或憑空編造出了這些儲量,否則根本不需要大幅下調原頒布的技術可采儲量。

通常,除有新增勘探工作量或技術獲得突破增加了技術可采儲量外,在進入經濟開發後,技術可采儲量的變動受開采技術成本等因素影響,並隨實際采出量增加而緩慢下降。在擁有眾多三維地震、實鑽等基礎信息的情況下,100多億桶超大規模技術可采儲量被調降,在全球都實屬罕見!不免增加了對其降儲動機的好奇。

從財稅角度看,提高技術可采儲量,可增加油氣資源區塊潛在的投資價值,更容易吸引到資本,特別是國際資本。但更重要的是,它可隱蔽性地壓低企業成本折耗寬讓額(即在油氣資源開發中對資本性投資進行的抵扣額),進而能增加可期的聯邦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