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做法以往多發生在一些產業結構單一的油氣資源國,他們因前期三維地震、基礎探井、評價井等投資或能力不足,又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資,還想在未來能收繳更多的財稅時,才會“善意”地采用這類招商引資的伎倆。今天,它卻發生在了美國人身上,因此,對美國頁岩氣革命績效更感興趣。
2011年4月,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了《2011年度能源展望》,將美國國內頁岩氣技術可采儲量大幅度地提高到23.418萬億立方米,並認定全球範圍內至少擁有可以按當期價格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為262.497萬億立方米,憑空比前次頒布的可采儲量增加了75.04萬億立方米,增幅達40%以上。
隨即,奧巴馬總統在5月出訪波蘭,兩國就頁岩氣問題展開會談。頁岩氣外交立即成為美國政府當時的重要工作之一,並逐步敲開了歐洲頁岩氣市場之門,足跡遍及歐洲的德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家,甚至踏進亞洲的中國、印度等國家。
經過這一係列外交攻關,的確為美國頁岩氣開發商在全球,特別是在歐亞獲得了大量的頁岩氣勘探服務合同,使其海外經營的收益率遠高於其國內,為美國走出2008年的經濟危機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為解決其國內頁岩氣穩產時鑽井投資不足和轉移油氣管輸係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風險,以及高效利用外資和壓低美國長期債券收益率,美國政府毅然決然地放寬了外資對美頁岩油氣市場投資的嚴苛審察。造出了一輪全球資本家去美國頁岩油氣市場“淘金”的熱潮,兼並、收購、參股不僅激活了美國資本市場,也成為2011-2012年兩度全球熱錢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當然,其中也少不了中國公司的身影。
其實,全美到2009年底就已經擁有總量高達49.31萬口正在使用的各類型天然氣和頁岩氣井,再加上既往數十萬已報廢油氣井的地質信息,直到2012年2月,EIA才突然“搞清楚”了自家頁岩氣技術可采儲量“家底”,並將頁岩氣技術可采儲量從23.418萬億立方米下調到13.649萬億立方米,縮水近42%。而今年5月又“搞清楚”了蒙特利頁岩油的技術可采儲量,但仍舊堅信前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頁岩油氣技術可采儲量“評估”的可靠性。
美國國內勘探開發成熟度和技術水平都位居世界前茅,但都阻擋不住EIA和一些研究機構、媒體在有堅實的實際地質數據支撐的情況下還不斷編造“謊言”,忽悠全球,維護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尊嚴”,又不斷“圓謊”,證明美國在本土頁岩油氣開發上的“科學”與“嚴謹”,其行為結果的確增加了在其儲量調整窗開啟時期被沉澱在美國頁岩油氣市場上的資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