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中國實施的是行政壟斷。法律限定了隻允許少數幾個國家公司有區塊申請權,於是長期以來中國隻有“三桶半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三大國營公司和屬於地方國營的延長石油公司),主要按政府的“計劃”在活動,他們實現了“上下遊、內外貿”的一體化。這種局麵長期延續,事實上己形成對認為有油氣前景區塊的全覆蓋,使其他公司難有置喙之地。但是,隻有三個人的街市叫市場嗎?上遊難以實施市場機製,即使下遊有限的開放也難於改變整個係統的冷清場麵。顯然,這種僵化體製難以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格格不入。
上遊的市場化、區塊的依法開放成為油氣改革的重頭戲和關鍵,但它也因牽扯到目前作為中國油氣工業主體和支柱而成為難點。有人說,它難在觸及利益集團;也有人說,難在怕不慎影響了現實擔負著生產供應重擔的公司運作而影響經濟穩定發展。於是,在改革上出現了不同的構思和線路圖。
有人繞開主體的常規油氣,從尚無法律明文限定、未形成壟斷的非常規油氣入手。於是有了把頁岩氣列為新礦種之舉,實行了隻要注冊的油氣公司都可以申請頁岩氣勘探開發區塊的改革舉措。但允許以頁岩氣為名進入油氣勘探開發的區塊,大都是從常規油氣角度缺乏前景者,因而也是非常規油氣賦從條件不夠理想之處。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於難度往往比常規油氣大的非常規油氣,特別對經驗缺乏、取得地質資料困難的新油氣公司來說,卻偏令其從難啃的骨頭入手是不合情理的。從這條路起步欲令中國頁岩氣快速發展是很難做到的。兩年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
另一線路也是試圖繞著走,先從“容易改革”的中下遊入手。於是有了在油氣管輸上“公平準入”的改革新條例出台,有了在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和下遊經營上更加靈活的準入政策。顯然,他體現了促進改革的良苦用心,也會帶來一些發展的機遇,如允許多類經營者參與不同方式的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其供氣價格可在保證儲、供氣成本的基礎上議定,有利於下遊發展。但輸氣幹線仍在三桶油掌控中,“條件許可時應允許第三方公平進入管線”的條件誰說了算?誰來依法依規監督裁決?因此,僅從中下遊入手難從根本上推進油氣市場化進程。
令人關注的是,近來的改革討論集中在混合所有製上。它將是今後我國市場上主要的經濟形式。關鍵不在於誰和誰混合,也不在於各占多大比例,而要通過這個方式改變國營經濟的管理體製。實施現代化的公司管理,政企分離,投資者和經營者分離,“國進民進”,國營企業去行政化、民營企業去家族化,使我國企業獲得發展創新的內在活力、動力。
混合經濟體的實現也必須通過市場,行政化的規定某時要完成其多少百分數的運動式運作注定要失敗。回顧改革曆程、分析目前形勢,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改革進程若要加快,必然要觸動上遊的行政壟斷,這個關隘是繞不過去的。不解決勘探開發區塊的公平開放問題將是“一夫當關,萬人莫入”,改革之路難以暢通,下步棋無論怎麼布子都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