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打 綠城女作家散文小輯
作者:丘曉蘭
我認得一條很熱鬧也很普通的路,就在我家附近,十年了。
和許多與它類似的路一樣,那路隱藏在城市的中央,承載著湧動的欲望、追趕的腳步、擁擠的人群、濃重的煙火味,活色生香!
與它緊連著的規整、堂皇、現代化的大馬路不同,那路其實就是條大一點的巷子。最寬不過七八米,長倒是蠻長,時而肥一點時而瘦一點,婀娜婉轉的身段左擁右抱地串著一格一格又一格的小商鋪。賣粉賣粥賣快餐,賣鞋賣帽賣時裝,還有日雜、五金、百貨、各色小吃什麼的,—個共同的特點是:便宜。至於移動、聯通的收費點,還有連鎖的藥店、發廊,即便規模是小的,也是當然要有的。往更深處去,這巷子的枝杈還有農貿菜場、居民房、小旅社、彩票點、民辦幼兒園、影碟出租店、小超市和諸多流動的攤販,總之是別有洞天,越是近些年就越是五花八門。
這樣一條活色生香的巷子,卻有個一本正經的名字:“某某村南路”,仿佛“中山北路”、“新華東路”的兄弟。有點繃著臉炫耀新貴的得意,也很有大咧咧滿不在乎的實誠。這一本正經的名字搞不清是三年、五年還是十年八年前?被做成一個路牌,藍底白字,一本正經地立在路口一根什麼柱子的後麵,讓路過它的人們隻看到半張臉,躲貓貓。
這附近年紀大一點的原住民都知道,方圓十幾裏,於二三十年前還是農田、菜地和城郊。我剛搬來的時候,路和路上的店鋪固然是已經有了,人和樓房卻都不多。若不是之前已有兩個行業培訓學校先後在這附近落戶,隻怕走在路上都得隨時兩腳泥。但時代的發展快呢,眼看著就日新月異了,從安靜悠閑變得熱鬧擁擠,從小農耕作變成了小本經營。我是凡人,想不出再過二三十年這裏又會變成什麼樣了。
白日裏,這路並不起眼,可當夜幕降臨,這條叫“某某村南路”的巷子可就“醒”過來“活”起來了。從連著某路延長線的南端起,一直熱鬧到可以連接四五條大馬路的各枝節末梢。買賣各種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人們,會擠滿這條並不寬闊的道路。臭豆腐的味道滋滋的冒,賣掛件、手機鏈的小攤叮叮當當地響,偶爾一輛不識趣的汽車硬要從這路上過,真是一條街的人都要調整自己的位置來讓它。然而人們在許多時候也並不惱怒,你要過,就過唄,大夥兒都包涵你,讓讓你……這難得的好脾氣,連我都要詫異和佩服。
需要說明的是,離這巷口直徑不到兩公裏的範圍內,就有挺大挺出名的三個超市於近十年先後開張,繼而共同繁榮,精致豪華的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可我卻一直要在這路上逛,還要幫襯買東西。每次走過,還有麻酥酥類似喜悅的奇怪感悟從內裏悄悄滲出:什麼叫活色生香?那麼多那麼鮮活的人就是了啊!真實地,充滿了人味。
時間長後,這路上我也有了許多“老朋友”。一個是健壯卻總是十分沉默地擇菜、收錢、抹桌子的粉店老板;一個是每次都必會“糊塗”地少補你錢的酸品店老板娘;一個是配鑰匙、修單車、電動車、摩托車,養著條撿來的狗,喜歡絮絮叨叨地扯住主顧說閑話的年輕小老板;還有賣螺絲粉的矜持小姑娘、賣涼茶甜品白稀飯一臉“正氣”不苟言笑的小大嬸……我留過心的,都是原來的村民或者外來的小生意人,也是我隻要走過都會照麵的老攤主了。哪天路過的時候沒瞧見了還會想想:今天怎麼不在呢?找了個誰來幫看攤啊?雖然走過了也忘記了,終究是記得也算想過了。
這條路上,我買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看的。一些是生活必須品,更多的還是必須之外的點綴。比如—個看起來挺時髦的小包包,一兩棵說不準名目的小盆栽,一兩串解饞的小零食,還有許多零零碎碎中看不中用的小玩意。連自己都要取笑自己莫名其妙純粹為買而買的行為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