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子和色彩(1 / 2)

——綠城女作家散文小輯讀後

本月主打 綠城女作家散文小輯

作者:嚴風華

我做過十幾年的文學編輯。在閱讀女作者的散文時,總感覺她們的行文與男性作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女性的心理,柔弱,敏感,細膩,多愁善感。看見小貓小狗,她們總比別人多出一些喜歡;看見人間的不幸,她們也比別人多了幾分傷感。故而,對生活的感悟,她們思想的目光,總能輕易地達到情感的最柔軟處,人性最隱蔽而又最光輝的地帶。畢竟,她們本身就是家庭生活中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操持者。因而,她們的文章,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了這一方麵的特質,讓散文園地呈現出別樣的神采。試想,如果在文學的世界裏,一旦缺失了這麼一塊獨特而絢麗的色彩,那是多麼的乏味呢。

《紅豆》雜誌專門為南寧市五位女作家出版了一個散文小輯,這是在遍地綠蔭的綠城裏亮出的一片色彩。你可以想象它是紅色的,或是紫色的,粉紅色的,淡黃色的,無論何種色塊,都如此絢麗和耀眼。

說來也巧,在這一輯散文裏,她們似乎不約而同地書寫到了她們身邊的生活。品茶栽花,逛街購物;嚐小吃,放風箏;勾勒歲月的變化,述說自己曾有的磨難……說起來也有些零碎,但都蘊含著個人對人生的感悟,對時代的概歎,對苦難的同情與憤怒……

日子本該如此。零零星星,點點滴滴。有灰暗的,平淡的,也有生動的,光亮的。隻要有審美的獨立,都會看得到動人的地方。

韋雯馨的《奔跑》,述說的是年輕時一段求職生活。她先是在鄉下做民辦教師,每天麵對著大山和孤寂的黑夜,惶惶不可終日。後來,為了擺脫窘況,就獨自到了城裏做推銷員,繼而轉做報社記者。那一段時間,她是懷揣著希望和理想的,但幾經波折,曆盡艱辛,最終未能實現理想。

這樣的經曆,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的。如今的生活,如果不拚盡力氣,脫一層皮,那真的活不出滋味來。但很多人隻能把這樣的經曆作為記憶深藏在心底,化為塵煙了。作為作家,卻可以把這樣的磨難呈現出來的。但必須提煉出生活的獨特,然後寫出獨特,獨特地寫。不難看出,韋文馨對自己的這一段遭遇至今還是心有餘悸,甚至倍感憤怒。生活裏,總有這樣那樣的不公,但如果隻把不公經曆和情緒表達,那就不是高品格的文字了。對這一點,韋文馨倒是很清醒。文章的標題“奔跑”,就包含了很深的寓意。其實,對每個人來說,人生都是奔跑的過程。而對韋文馨來說,她的那一段經曆,也隻不過是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段起跑的過程;這個過程,反而給予了她很多的收益,懂得了沉默,懂得了忍隱,甚至接受了卑微。所以,她能從憤怒中轉為平靜,並且一如既往地繼續奔跑。

這是對生活的頓悟,這是日子的一種內容。

如今,放風箏或紙鳶,那是算是城市裏一個不可多得的很詩意很浪漫的景色了。譚小萍的《民生廣場放紙鳶》就寫了這樣的一種景色。

景色總是迷人的。但不同的人看景色,就看出不同的味道來。像放風箏放紙鳶這類題材,難免要涉及到孩童的經曆,因為這畢竟是小孩的玩意。如果再寫,也難免出現重複。果然,譚小萍就寫了這樣的內容。那個製作風箏的阿炳,是個手藝人,一生都是靠做風箏來維持生計的。如果沒有阿炳,那也許就沒有譚小萍這篇文章了;如果沒有阿炳,也許就不知道製作風箏和紙鳶的曆史和民俗了。好就好在這不隻是一篇懷舊的文字,而是通過那一段舊事折射了一個時代的變化,一座城市的發展。當年那個阿炳,如今已經不做風箏了;當年的那些風箏,已經被放進手機電池能閃閃發光的紙鳶所代替,已被放紙鳶的熱鬧所代替。這是一種很機智的敘述,使得文章有了一種對曆史的反思和比照的內在意義。隻可惜,作者對市政建設的政績有過多的溢美之詞,使得這篇很純粹的美文搞得不那麼純粹了。其實,含蓄和隱蔽就可以避免外露。認識這一點,這才算是機智。

身邊的平常生活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來車往,引車賣漿,沿街呼號,討價還價……,這是大街小巷每天都要上演的劇目,也是常人所必須要過的日子。但不能說在這種平常裏麵沒有感人的故事,沒有動情的細節,沒有慟哭的生死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