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錢理群相遇(1 / 2)

文化走筆

作者:何春華

2008年冬天,赴北京參加一個散文創作的研討會,我有幸見到了錢理群先生,並聆聽了他的精彩演講。

錢理群是北大教授、著名學者、研究魯迅的專家。那天上午,錢先生微笑著走進會場,大家紛紛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還有人上台獻花。他為我們演講的題目是《作為散文家的魯迅》。整整一個上午,場內沒有人走動,中途沒有休息,魯迅的文學和思想,魯迅的精神和品格,經過錢先生的解讀,再次給我們心靈的震撼。瞧見先生那顆大大的、已經禿了頂的腦袋,我不斷地猜想,那裏麵該藏有多少豐富的知識和聖潔的智慧啊!

錢先生出身於世家。外祖父是晚清著名的維新派思想家王韜的學生,母親從小接受西式教育,父親是外祖父的得意門生,赴美國留學時和胡適同學,曾擔任國民政府農業部的常務司長,後隨國民黨到了台灣。這樣的家庭背景,錢先生自然是要受難的。他1960年大學畢業後被發送到貴州,在安順的一所衛生學校教語文,1978年考研究生回到北大,前後在貴州生活了十八年。也就是說,從二十一歲到三十九歲,錢先生一生中最具活力的歲月是在貴州度過的。“文革”中,錢先生一開始就被許許多多莫須有的罪名打成了反革命。此時,一位和他關係並不密切的女學生,出於良知說了幾句公正話,也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壓力之下,這個女孩最後投湖自殺了。為此,在貴州的大地上,錢先生始終感到有這樣的一個墳永遠壓在心頭,他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壓在心上的墳》。他覺得在年輕人的麵前,有一種永久的愧疚之感,欠著年輕人的債,這也成了他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研究、寫作與講學的一個內在動力。此外,錢先生在“文革”中還有過死裏逃生的經曆。這一切,促成了錢先生的反思,將苦難轉化為精神資源,使他終於走上了學者道路,成為一名精神界戰士。

北京的冬天是異常寒冷的,然而,錢先生的演講卻給我們帶來了溫暖。他說,散文是最個性化的,你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散文,你不具備承擔就不要勉強,都在於你自己,你的一切都應當是發自內心的,是從血管裏流淌出來的。會後,我便迫不及待地來到當地的一家新華書店,買來了錢先生的兩本著作,一本是《我的精神自傳》,另一本是《與魯迅相遇》。

我原來是不大喜愛讀學術方麵的文章,尤其是理論方麵的書籍,總認為那些文章是從象牙塔裏著述出來的,從理論到理論,空洞說教,枯燥無味,且有的人也是高高在上的空談,並不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甚至其人品和文品也是斷裂的。然而讀了錢先生的文章,卻被深深地打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