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營養不良
[病因]
營養不良以消瘦和發育生長遲緩為主要特征。主要是因為生長所需營養攝入不足、喂養不當、消化吸收不良,或繼發於各種慢性疾病等引起。
[症狀]
主要表現不同程度的消瘦。皮下脂肪薄,肌肉鬆弛,毛發稀疏、幹燥、無光澤或紅棕色,可出現全身水腫,麵色蒼白,皮膚彈性差,色素沉著、脫屑、潰瘍等。
[分類]
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類:
輕度:體重低於正常均值的15%~25%,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為0.4~0.8厘米。
中度:體重低於正常均值的25%%~40%,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在0.4厘米以下。
重度:體重低於正常均值40%以下,腹部皮下脂肪幾乎消失。
[合並症]
常伴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合並缺鐵性貧血和多種維生素缺乏,以及各類感染、自發性低血糖等。嬰兒患營養不良的時間越早,遠期影響越大。
[檢查診斷]
具有不良飲食習慣或喂養不科學病史。
通常早期表現為體重不增或減輕,病久者皮下脂肪漸消失,順序先是腹部,再為胸、背、腰、臂部、四肢,最後是麵頰部。
實驗室檢查可助診斷。
[西醫藥治療]
給予胃蛋白酶、胰酶以助消化,口服維生素,必要時肌注。食欲差者可用:普通胰島素2—3u,肌注,每日1次,注:射前先服20—30克葡萄糖,1—2周為1療程。病情嚴重者可少量多次輸入血漿,嬰兒每次25—50毫升,兒童每次100毫升。
[飲食療法]
選擇適合患兒消化能力和符合營養需要的食物,盡可能選用高蛋白和高熱量的食品,並給予足量的維生素。除母乳外,可選用牛乳、羊乳及代乳品等,各種蔬菜和水果是供給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不可缺少的食物,須從小量開始,逐步增量,以免引起腹瀉。
[預防與調理]
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如偏食、吃零食及喂養不定時等。
合理喂養和安排生活,保證充分睡眠。
注意改善生活環境,保證新鮮空氣和充足陽光。
4.脊髓灰質炎
[病因]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病因是特異性嗜神經病毒經口侵入機體後,先在咽部及腸道淋巴組織中繁殖,然後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部分患者的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細胞,使之變性、壞死、功能消失,結果由其所支配的肢體出現癱瘓,形成小兒麻痹症。
[症狀]
急性期,表現為頭痛、發熱(雙峰熱)、咽痛、嘔吐等。有的病例1—2年漸漸自愈,有的則不能完全恢複,遺下肌肉癱瘓、萎縮、關節畸形等症,這種後遺症具有軟、細、涼、畸形等特征,並以下肢為多見。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症狀。本病終年均有發病,但夏秋季較多,1~5歲小兒發病率最多。
腦脊液檢查,細胞數大多增加,通常不超過500×106/升,以淋巴細胞占多數,細胞數減少時蛋白質增高,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取糞便作病毒分離,陽性率高;另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有助於診斷。
肢體癱瘓多在急性症候消失後出現,延續1—2周開始恢複,6個月以內恢複比較明顯,過後則恢複較緩。發生癱瘓之前通常有發熱期病史。
[西醫藥治療]
加壯他敏,用量為每日0.05—0.1毫克/千克,一次肌內注射,20—40天為一個療程。可根據病情用1—2個療程或更多。
啼穀氨酸鈉,每日3次,每次0.1~0.3克。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本病屬中醫“痿證”範疇,分4型辨證治療。
症見納少便溏,腹脹,氣短,麵浮而色不華,漸見下肢痿軟無力,甚則肌肉萎縮,且舌苔薄白,脈細時為脾胃虛弱型。適宜用健脾益氣之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加味金剛丸、四君子丸、大活絡丹等。
症見肢體痿軟不用,漸至肌肉消瘦,咳嗽,咽不利,小便赤熱。且舌紅苔黃,脈數時為肺熱津傷型。適宜用清熱潤燥,甘寒清上之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養陰清肺丸、嬰兒保肺散、清肺抑火丸等。
症見腿脛大肉漸脫,膝脛痿弱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廢,咽幹目眩,且舌紅絳,脈細數時為肝腎虧虛型。適宜用滋陰養熱,補益肝腎之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健步丸、虎潛丸、滋補肝腎丸等。
症見肢體逐漸出現痿軟無力,以下肢為常見,或兼見微腫,手足麻木,身重麵黃,小便赤澀,且舌苔黃膩,脈濡數時為濕熱浸淫型。適宜用清熱化濕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