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見多汗、夜驚、夜啼,肌肉鬆弛,枕禿,發黃稀疏,骨骼改變不明顯,且舌淡苔黃白膩或花剝,脈細弱時為脾氣虛弱型。適宜用健脾益氣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當歸、遠誌、蓮子肉各10克,炙甘草、砂仁各3克。
症見骨骼改變,精神萎弱,手足發軟,發育減慢,出牙延遲,反應遲鈍時為腎精虧損型。適宜用補腎填精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烏梅肉、枸杞子、川斷、鹿茸、菟絲子、五味子各10克,生龍牡(先煎)20克,鳳凰衣6克。
也可用中成藥治療,如補腎地黃丸,健兒樂,龍牡壯骨衝劑,活性鈣衝劑,疳積散等。
[飲食療法]
米醋豬脊骨湯:豬脊骨(沒有脊骨用其他豬骨也可以)500克,適量清水,100克米醋(隻要是食用醋均可)熬湯,去除浮油喝湯,亦可用此湯下麵條、熬粥食用。
炒扁豆淮山藥粥:炒扁豆、淮山藥各30克,大米25克,煮粥服食。
草決明蒸雞肝:草決明10—12克,加清水少許浸泡4~6小時,再放入雞肝2~3副,加油鹽少許調味,蒸熟食雞肝。
[預防與調理]
孕期婦女多接受日照,合理飲食。懷孕後期注意補維生素D。分娩後,也要多曬太陽。乳母、小兒應多到戶外活動。
盡量母乳喂養。人乳中鈣磷含量較多,易於吸收,尤其是6個月以下嬰兒應力爭母乳喂養。
要注意輔食的添加。早加含維生素D豐富的輔食。
患病後更要堅持曬太陽,多食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肝類、魚卵、蛋黃、牛奶等。防治有關的各種疾病。
6.小兒營養缺乏性貧血
[病因]
小兒營養缺乏性貧血是因為鐵、葉酸、維生素B12等造血物質缺乏而引起的,是威脅小兒健康的一種常見病。
起病原因主要是食物中這類物質含量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攝入量不足。再者是吸收不良,如長期腹瀉、嘔吐、腸炎、急性和慢性感染時食欲減退等,影響到胃腸道的吸收功能。此外長期慢性失血和體內某些代謝障礙也可引起本病。
[分型]
本病分為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紅細胞貧血和營養性混合性貧血。前者是機體中鐵的缺乏,後者是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所造成的,營養性混合性貧血為兩者都不足所致。
[症狀]
缺鐵性貧血,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齡兒童可在課堂上亂鬧,不停地做小動作,理解力低、反應慢,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見口唇、口腔黏膜、指甲和手掌明顯蒼白。肝脾腫大很少超過中度,並伴淋巴結輕度腫大。
維生素B12缺乏的貧血,常表現為表情呆滯,目光發直,少哭不笑,反應極不靈敏,嗜睡不認親人,運動功能發育慢或反應倒退,不易出汗,嚴重的可發展為神經係統器質性病變。
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貧血,除眼結膜、口唇、指甲等處明顯蒼白外,皮膚呈蠟黃色,顏麵稍顯浮腫,頭發細黃且稀疏。
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貧血。常伴有惡心或嘔吐,大便稀溏,含有少量黏液.無白細胞等不正常改變。典型病例可見舌麵光滑,舌下正對下中門齒處發生潰瘍。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症狀。
缺鐵性貧血可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都減少,其中血紅蛋白降低尤為明顯。血清鐵蛋白減少,降到10毫克/升就出現臨床症狀。血液塗片中見紅細胞變小。
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見維生素B12血清中含量低於100微克/升,紅細胞較正常大。
葉酸缺乏性貧血,血清中葉酸含量低於3微克/升,紅細胞較正常大。
營養性混合性貧血。紅細胞大小相差懸殊。
[西醫藥治療]
對於缺鐵性貧血,可口服無機鐵鹽,如硫酸亞鐵每日0.03克/千克,富馬酸鐵每日每千克體重0.02克。嬰兒可服硫酸亞鐵合劑每日1.2毫升/幹克。上藥分3次服,宜在兩頓飯之間服藥,可減輕對胃黏膜刺激,又利於吸收。同時,還可口服維生素c,每日100毫克,分2次,在吃飯同時服用,可增加鐵的吸收。
對於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可用維生素Bn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100毫克,連續注射2—4周。直至網織紅細胞正常。
對於葉酸缺乏性貧血,可口服葉酸每日5—10毫克,最好同時服維生素c每日100毫克。
對於營養性混合性貧血,可采用鐵劑和維生素B12或葉酸聯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