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身體保健(16)(1 / 3)

1.防止血液變得“黏稠”

血液變得黏稠,血就會流動的緩慢,有形成血栓之憂,最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與中風。飲食的預防措施是平時應養成定時規律的喝水習慣,特別是睡前與晨起的飲水,顯得更為重要。對於有血液黏稠傾向的人,還能夠每天吃5~10克的黑木耳,相當於一斤黑木耳可吃50~100天,做湯做菜都能夠。也能夠每天吃北山楂鮮果100克,分次食用,熬湯生吃均可,如無鮮果,幹品也可,但劑量是一樣的。黑木耳與北山楂都有明顯的活血散瘀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血液變得黏滯。更要做到戒抽煙,因為香煙中的有毒成分也會使血液變得黏滯。

2.防止血液變“酸”

人的血液中即有堿性成分又有酸性成分,正常情況下兩類成分處於相對平衡而略呈偏堿性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人體各項生理活動正常進行,身體也處於平衡健康狀態。

倘若吃得食物結構不合理,吃人的酸性食物多而堿性食物少,那麼便會使血液中酸性成分增多,使人形成酸性體質。酸性體質可誘發多種疾病,據臨床醫生統計,約有70%的疾病是發生在“酸性體質”的人身上。尤其是心髒病、腦卒中、糖尿病、癌症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其實判斷食物的酸堿性,並不是根據其味道的酸甜而定的,而是根據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的最終物質對血液、淋巴液等體液所起的作用而確定。

如雞肉、魚肉、雞蛋、麵粉、玉米、花生、大米、牡蠣等,機體吸收後經氧化分解後會使血液呈酸性反應,所以這些食品是酸性食品。

而蔬菜水果中有很多品種味道是酸的,如楊梅、櫻桃、蘋果、酸菜等,進入血液後呈堿性反應,所以這些食品是堿性食品。蔬菜、水果、豆類、奶類、海帶、茶、咖啡等也都是堿性食品。

經測定:弱堿性的食物有豆腐、碗豆、大豆、綠豆、油菜、芹菜、番薯、蓮藕、洋蔥、茄子、南瓜、黃瓜、蘑菇、白蘿卜、牛奶等。

而呈堿性的食物有菠菜、白菜、卷心菜、生菜、胡蘿卜、竹筍、馬鈴薯、海帶、柑類、西瓜、葡萄.、香蕉、草莓、板栗、咖啡、葡萄酒等。

因此,在生活中倘若能做到平衡膳食,即酸堿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一般是不會出現酸堿失調的現象,血液也不會變“酸”的。

3.防止血液變“髒”

血液為何會變“髒”呢?除吸人外界的汙染物外,最主要的一條汙染途徑就是一日三餐後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發生的廢物,如腸道中的硫化氫、吲哚、糞臭素等,這些毒素如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便會讓血液再吸收,使血液變“髒”,導致自身中毒,誘發多種疾病。

防止血液變髒,除了預防吸人有害物質外,能夠從調理飲食方麵做起。

1.飲食中要有一些定比例的粗雜糧、蔬菜水果以增進植物纖維的攝入量、促進腸的蠕動,使大便通暢,以排出機體腸道中的“宿便”(一般成人體內平均約有3公斤“宿便”)。蔬菜水果中所含的各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大腸內有毒物質的能力;青綠色蔬菜富含的堿性成分,可使沉積於細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隨尿液排出,是體內最好的“清潔劑”,但生吃或榨汁飲用效果最好;並可適量吃些海帶,海帶富含膠質,可促使浸入血液中的放射性物質從尿中排出。

2.適量地多喝水特別是早晨醒來,不做任何活動,就立即喝一杯涼開水或溫開水,可起到清洗腸部絨毛毒素的效果,以防血液再吸收。如果等到活動後再喝水,體內的髒器組織都運作起來了,這時所喝下去的水會很快被胃與其他組織所吸收,便不能收到清洗大腸絨毛的效果了。

3.多吃天然的食品,少吃人工合成的食物,更要少吃肉因為人工合成的食品與肉類添加了很多使血液變“髒”的成分,這些食品吃多了不僅會使血液變成“酸性”更會使血液變“髒”。

4.厚味食物不可太過厚味食物是指油脂過多,五味太過的食物及油炸、燒烤、煎燜等食物。有報道說,常食厚味食物,身體會蓄積“上火”,血液也會“變髒”。

十八、飲食常識

1.吃點粗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細。對機體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咀嚼功能與腸胃的消化功能越來越弱,“自身中毒”所引發的疾病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