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要留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宜做到先饑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
1.春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1)春季養生貴在養肝春季陽氣升發,養生者應順時而養,要注重保護萌生的陽氣,使之在體內慢慢充沛旺盛。春應養肝,肝性喜條達,因此要使精神愉快,氣血潤暢,初春暖涼交錯,宜隨氣候變化而加減衣服等等。這些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肝的功能著手的,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肝髒、強化肝髒、養護肝髒的養生方法,都可能成為中老年人春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從中醫學來看,肝藏血的“血”,是指體內一切營養物質而言。體內很多營養物質都以糖原形式儲存於肝中,而且肝本身也有一定的紅細胞生成功能。中醫還認為肝和小便有關連,如小便滯澀要從肝的角度來治療。血中某些分解產物如氨類是有毒的,但肝能夠使之集中並形成無毒的尿素而排出體外。倘若肝有病,合成尿素功能低下,氨類物質進入腎和膀胱,能夠直接損害這些髒器,嚴重時會發生氨中毒。
(2)春季養生貴在鍛煉一元複始,春以陽生,大地複蘇,冰雪消融,花開柳綠,生機盎然。此種聖境,益人,生精血,化津氣,使人神旺體健。《素問·四氣調神論》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誌生。”指的是春季養生,應該早起,在庭院或野外緩緩散步,披散束發,穿寬鬆舒適的衣服,使血液循環暢通,氣血調和,精神煥發,機體得以保養。《養老奉親書》提出,讓身體沐浴在春光之中,接受春光的拂煦,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可進行跑步、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體操等鍛煉,使人體各組織器官適應春天的升發之氣,氣血得到充實,減少疾病的發生。
(3)春季養生順應氣候《攝生消息論》雲:“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天雖風和日暖,但氣候變化亦快,加之人體皮膚腠理已開始變得疏泄,對風寒之邪的抗禦能力有所減弱。因此,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不可頓去棉衣,老年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層層漸減,不可暴去。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中老年人,更應該留心防寒保暖,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4)春季養生益理脾胃《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此外,春季應多吃大棗,大棗性平味甘,含有大量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是春季滋補的上等食品。中老年人體弱及脾胃不足的人,應經常服用焦棗茶,能夠起到補中益氣、健脾生津的作用。俗話說:“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當屬養生經驗之談。2.春季怎樣進補?
春天,人體陽氣慢慢上揚,以清補、柔補、平補為原則,選用扶助正氣或補益元氣的補藥或補品。如,氣虛者可常服補中益氣丸、人參銀耳晶、黃芪生脈飲;血虛者可常服用人參養榮丸;腎虛者可常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此外,人參性味甘平,也是此時補益良藥,市售的紅參,生曬參均可選用。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氣短聲低、疲乏無力、怕寒者,是陽氣不足,適用紅參;而疲倦乏力、口幹者則應選用生曬參,有條件用西洋參,功效更好。服用方法是每次5克,切碎放於小瓷碗中加小半碗水和適量糖燉之,連渣一起服用,每天一次。也可采用補藥與補品配合或采用食物補法,以扶助正氣。通常情況下,也可選用黨參、黃芪、紅棗、首烏等加瘦肉同燉食。體虛疲乏、氣短懶言或內髒下垂者,可用黨參、黃芪各20克,雞肉250克,紅棗5枚,生薑3片,水適量燉熟,加鹽調味,飲湯吃肉,3~5天吃一次,具有健脾胃、益氣血、滋養顏體之效。雞蛋、牛奶、豆漿等都可經常食用。蜂王漿、蜂蜜也是性平的滋補佳品,適量久服,也有較好的補虛損、強身益壽之效。還應多吃些新鮮果蔬、雞肝、鯽魚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的要求。
3.春季為什麼愛發困?
“春困”不是病,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生理現象。進入春天,隨著溫度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液供應增多,而供應大腦的氧氣相應減少,於是表現出懶洋洋、無精打采等中樞神經係統抑製的“春困”現象。對於“春困”現象,不要消極地想睡就睡,這樣對身體很不好。應該早睡早起,加強體育鍛煉、經常外出旅遊等活動來避免“春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