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飲食衛生。在外就餐時要留心飲食、飲水衛生,以防”病從口入”。
(4)防暈動症。暈車、暈船、暈機是最常見的暈動症。空腹、過飽、疲勞及睡眠不足都是常見的誘因,要留心避免。輕微的暈動症,閉目休息或臥床後即可消除。反應較明顯的可在旅行前半小時口服暈海寧、眩暈停或地西洋。倘若發生暈動症,而又無藥物治療時,可針刺或按摩內關穴、足三裏穴。
(5)備用藥物。老年慢性病患者,除了帶日常服用的藥物外,還須準備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藥。
(6)預防感冒。春天氣候變化無常,時風時雨。外出時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鞋襪大小合適,不宜坐陰冷潮濕的石地上,防止雨淋,登山下坡切勿迎風而立,避免受涼致病。在春遊時如遇雨受涼,到家後可用生薑、蔥頭加紅糖適量,用水煎熱服,以驅風散寒。睡前用熱水洗腳,睡時腳部適度墊高,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盡快消除疲勞。
(7)攜帶手杖。手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因此,高齡老人外出旅遊時宜帶手杖。
(8)救治跌倒。一旦發現老年人跌倒,通常不要急於扶起,因為有些疾病致跌倒是不宜搬動的。首先要看跌倒的環境在哪裏,這有助於估計跌倒的原因。如跌倒在凹凸不平的地麵上,則可能與道路有關;若倒在廁所裏,可能因排便時所致暈厥或腦血管意外。再觀察跌倒後的反應如何,若口吐白沫、意識不清、抽搐不止,可能是癲癇;如麵色蒼白、脈搏沉細,可能是直立性低血壓反應;如呻吟不止、不讓挪動肢體,可能有骨折。在救治時,要慢慢搬動,切忌用力過猛或大喊大叫。
9.春季勤梳頭有哪些好處?
中醫認為,人體內外上下,髒腑器官的互相聯係,氣血調和輸養,要靠人體中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經絡起傳導作用。經絡遍布全身,氣血也通達全身,發揮其生理效應,營養組織器官,抗禦外邪,保衛機體。這些經絡或直接彙集頭部,或間接作用於頭部,人頭頂“百會穴”就由此得名。通過梳頭,能夠疏通氣血,起到滋養和堅固頭發、健腦聰耳、散風明日、防治頭痛的作用。早在隋朝,名醫巢元方就明確指出,梳頭有通暢血脈,祛風散濕,使發不白的作用。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對梳頭促進睡眠有深切體會,他說:“梳頭百餘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人們日常清晨起來,早已養成洗漱梳理的習慣,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春天梳頭?這是因為春天是大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慢慢舒展,循環係統功能加強,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而人們在春天養生保健中就要求必須順應天時和人體的生理,一定要使肢體舒展,調和氣血。春天梳頭正是符合春季養生強身的要求,能通達陽氣,宣行鬱滯,疏利氣血,當然也能壯健身體了。
現代研究表明,頭是五官和中樞神經所在,經常梳頭能加強對頭麵的磨擦,疏通血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烏黑光潤,牢固發根,防止脫發;能聰耳明目,緩解頭痛,預防感冒;可促進大腦和腦神經的血液供應,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能健腦提神,解除疲勞,防止大腦老化,延緩腦衰老。
10.中老年人在春天易發的疾病有哪些?
醫療氣象學研究表明,四季之中,氣溫、氣壓、氣流、氣濕等氣象要素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是春季。因為氣象要素的多變,在春天常導致很多疾病的複發,最為常見的有:
冠心病每年2~4月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發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時風時雨,常使原有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惡化。
風濕性心髒病主要是因為風濕熱反複發作侵犯心髒所致。常因寒冷、潮濕、過度勞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後複發或加重。春天是“風心病”複發率極高的季節。
關節炎關節炎病人對氣象的變化甚為敏感,尤其是早春,氣溫時高時低,時風時雨,關節炎患者症狀明顯加重。因此,患者應重視關節及腳部保暖,倘若受寒,應及時用熱水泡腳,以增加關節血液循環。
腎炎春季是感冒的多發季節。對腎炎患者來說,感冒不僅導致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炎症,而且極易導致腎炎複發。
花粉症每年春暖花開,總有些人感到鼻、眼奇癢難忍,噴嚏連續不斷,流涕、流淚不止。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胸悶、哮喘等症狀,這是接觸某種花粉後所致過敏反應,又稱“花粉症”。因此,在鮮花盛開、花粉飄香的季節,有過敏體質的人應盡量少賞花,外出時要戴口罩、墨鏡等,以減少接觸花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