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中老年四季養生保健(2)(2 / 3)

哮喘病病人對氣象要素的變化適應性差,抵抗力弱,極易導致複發或使病情加重或惡化。

精神病“菜花黃,癡子忙”。春天是精神病的高發期,每年3~4月是發病的高峰,哪怕是老病人也極易複發。因此,春天應特別留心預防。如保證充足的睡眠,遵醫囑正規治療,發現有情緒異常者,應及時就醫。

春季皮炎主要表現為脫屑、瘙癢、幹疼等症狀,有的表現為紅斑丘疹和鱗屑等。因此,應盡量少曬太陽,不用劣質化妝品,多吃新鮮蔬菜,對易導致過敏的蝦蟹等應禁食。

此外,春天也是甲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高發月份,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能放鬆。發現傳染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

11.夏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夏季氣候由溫轉熱,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豔陽普照,地氣蒸騰,天地之氣交合,此氣候環境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如能適應夏季氣候,正確調養,就可使機體積蓄充足的陽氣,從而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以適應秋冬之季氣候的變化。

《養生論》上說:夏季稱作蕃秀,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夜臥早起,沐浴朝陽,使心情平靜,不要惱怒,使花成果,使氣得泄,這就順應夏季之氣候,符合養生的規律。不然就傷心,到秋季就發生疾病,因為夏季養生之氣儲備不足,冬天到了病就會加重。書中還說:夏季天氣炎熱,應當吃豆類消暑,不可一味地飲用熱食。不要飲溫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在濕處睡覺,不要穿濕衣服。

農曆四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夏。這個月是天地交泰、萬物開花的季節,應當晚臥早起,來接受天地之精氣。不要大怒大泄,憤怒與發泄都會傷元氣。衣服應當穿暖和。這個月肝髒功能漸漸減衰,心髒功能漸漸增生,應當增加酸味,減少苦味,來補腎助肝,調養胃氣。要節製房事來壯腎水,應當靜養來平息心火。

夏天喝水多,胃液易被衝淡,從而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易使細菌進入腸道。濕熱的氣候環境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夏季更要把好病從口入關。夏季炎熱,不能隻圖一時之快,過於避熱趨涼。《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但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不然,飲冷無度會使腹中受寒,導致腹痛、嘔吐、下痢等胃腸道疾病,這對中老年體弱者尤為重要。此外,還應注意不在室外露宿,睡眠時不要用電扇直吹,避免在樹陰下、水亭中及過堂風很大的過道久停,因老年人氣血虛弱,加之夏天人體腠理開疏,如不留心防寒,很容易受風而患癱,手足麻木,甚則半身不遂等。

從小暑至立秋,人們俗稱“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中醫養生家發現,一些冬季常發生的慢性疾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病,往往能夠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好轉甚至痊愈。

12.夏季養生為什麼要以養脾為重?

中醫認為人體的營養來源於脾,把脾稱之為“後天之本”,具有“運化”和“升清”的作用。所謂“運化”是指將人所攝取的飲食進行消化,其中精華的部分通過脾的“升清”作用送往心而轉輸到全身,糟粕則從大腸、膀胱等排出體外。

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維持人體的健康。同時,夏天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而通過健脾益氣則往往收到開胃增食、精神振作的效果。因此,夏天養脾很重要。養脾可運用下述方法:

醒脾法用生蒜泥10克、糖醋少許,飯前食,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可預防腸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條20克、生薑絲5克拌食,有消食開胃之功。還可用香菜125克、海蜇絲50克、食鹽糖醋少許拌食,有芳香開胃健脾之功。

護脾法選用各種藥粥護脾益胃,如蓮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米50克,或銀耳20克,百合10克,綠豆20克,加入糯米100克煮粥食;或山藥50克、茯苓50克、炒焦粳米250克煮粥食。

健脾法夏天通常不宜較劇烈運動,青年人在每天起床後和入睡前仰臥於床上,做仰臥起坐運動,每天做20~40次。老年人則宜用摩腹功,即仰臥於床上,以腹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