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點防範秋季的特殊氣候特點,極易發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發作、胃病、風濕病、哮喘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重點防範,結合自己體質情況,積極控製原發疾病,警惕秋季易發病的發生。
(5)加強鍛煉,增強抗病能力秋季,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是戶外活動的最好時期。老年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戶外活動,身體條件好的能夠選擇爬山、釣魚、郊遊等活動。而體質較差的則能夠選擇一些活動量較小的項目,如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劍、氣功等。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尤其是進入晚秋季節更應如此,不能像年青人那樣采取“春捂秋凍”的鍛煉方法,以防寒氣侵襲,引發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複發。
32.秋季養胃有什麼原則?
入秋以後,隨著北方來的冷空氣的不斷向南侵襲,氣候變化較大,晝夜溫差懸殊。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使抵抗力和適應性隨之降低。再有,因為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旺盛,使胃和十二指腸的負擔加重,因而容易導致胃病發生。尤其是原來患有胃病的病人在秋季很容易複發。秋涼以後預防胃病發作需要留心以下幾個方麵:
(1)飲食要規律、衛生。進餐有時過早,有時過晚,可口的就吃得多,不可口的就吃得少,或任意吃冷食、零食,使胃腸的工作量緊一陣、鬆一陣,這就容易造成胃腸病。飲食不衛生,腐敗的食物吃了容易中毒。因此,選擇食物,要留心新鮮、清潔,進食有規律,是防止胃腸病的首要問題。
(2)口味要清淡。要保持胃腸的衝和之氣,就得常吃些素食淡飯,適當輔佐一些肉類肥甘食品。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使胃中經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胃酸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麵。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不吃生冷,並戒除煙、酒,以防刺激胃黏膜,促使潰瘍惡化和複發。
(3)情緒要樂觀。研究表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人的心理、情緒息息相關。過度的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憤怒都能導致胃腸病的發生。因此,預防和治療胃腸病,要經常心情愉快,保持樂觀,避免患得患失、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身體要鍛煉。要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這樣有利於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要科學安排生活,留心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防止過度疲勞,減少發病的機會。
(5)用藥要謹慎。臨床實踐證明,應禁服對胃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的藥物。如因病需要服用這些藥物時,應在飯後服用或同時加用保護胃的藥物。此外,服藥治療的症狀消失,也不等於胃腸病徹底治愈。慢性胃腸病多發展為器質性病變,症狀雖然能夠很快暫時消失,但創麵還需慢慢地恢複。患者應接著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6)衣被要保暖。因此,要隨氣候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導致胃病發作。
33.中秋過後為什麼少洗澡?
中秋已過,天氣已明顯變涼了,但很多人依然堅持每天洗澡的習慣;隨著暴曬的日子越走越遠,被防曬霜糊了整個夏天的人覺得現在終於能夠解放了;再說這時候,離冬天寒風呼嘯的日子也還遠得很,更有人認為每天護不護膚都無所謂了。其實,這都是誤區,下麵是中醫和西醫的觀點:
西醫:秋天應減少洗澡次數。秋季風大灰塵多,人們出的汗量減少,空氣十分幹燥。此時,人們暴露在外的麵部皮膚有一種緊繃繃的感覺、缺乏彈性,甚至還會起皮。這是因為皮膚水分蒸發加快,皮膚角質層水分缺少的緣故。
(1)進入秋季以後,能夠減少洗澡的次數。在多風的日子裏,倘若洗澡過多,會把人身體表麵起保護作用的油脂洗掉。
(2)洗澡時選用的浴液一定要選擇堿性小的,中性的最好。
(3)沐浴後最好塗一層能夠潤膚、保濕的護膚品。
(4)每天必須多飲水,還能夠在房內放上一盆水或使用空氣加濕器,以增加室內的濕度,有需要者每隔數小時可給皮膚噴點水,使皮膚始終處在一種較為濕潤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