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中老年四季養生保健(7)(1 / 3)

通常來說有四類人最容易發生痔瘡,年齡多集中在40歲~60歲。一是久站、久坐和長期便秘的人,如司機、腦力勞動者、白領;二是妊娠女性,因為肛門直接受胎兒的壓迫會使血液回流出現障礙,再加上分娩時長時間用力,導致肛門靜脈充血;三是生活起居沒有規律的人,比如經常暴飲暴食、喜歡吃辛辣刺激的東西、酗酒;四是大便時有不良習慣的人,比如蹲廁所喜歡看書看報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很可能已經發病而不自知,認為隻是偶爾便秘根本不是痔瘡。事實上,痔瘡是能夠自己感知和判斷的,特別是上述特殊人群,更要隨時留心大便的情況。倘若大便時感覺疼,可能是得了肛裂、炎性外痔、肛竇炎等;倘若紅腫不能碰則可能是得了肛門周膿腫;倘若有膿性分泌物則可能是形成了肛瘺,若肛門發癢還伴有分泌物則是肛門濕疹;倘若大便時出血很可能是內痔,但倘若便後血的顏色晦暗,每天大便次數增加還伴有體質下降就有可能是直腸癌。此外,一般人的肛門多有軟質皮贅,但短時間內倘若皮贅突然增大並有壓痛感就可能是血栓外痔或炎性外痔。

改善便秘是預防痔瘡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入秋以後要留心飲食的調理,要多喝開水、飲淡茶,多吃蘿卜、番茄、梨、百合、銀耳等食品,給機體補充水分。飲食還要適當增加粗糧、豆類和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的食品,增加腸蠕動,防止便秘。有了便意不要強忍,排便時不要看書看報、久蹲不起或過分用力。因為長時間久蹲不起和用力,會使肛腸充血,導致肛墊下移呈病理性肥大脫垂出血。

用食物調節防止便秘是最科學的方法,有慢性便秘的患者能夠用一些潤腸緩瀉劑,但不提倡長期用瀉藥。此外,菠菜、芹菜、竹筍等多纖維蔬菜以及豬、羊的大腸、黑芝麻、蜂蜜等,能夠多吃,辛辣食物則盡量少吃。

據臨床觀察,幾乎每個人都有痔瘡,隻是發作或不發作、有沒有症狀的問題,倘若沒有症狀(如脫出、疼痛、出血)就不用治療,而一旦出現便血、肛周疼痛則應盡早治療。

45.冬季養生有哪些原則?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中醫養生學認為,適應四季陰陽才能維持生命活動,並總結出“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的理論。冬季是陰氣極盛、萬物收藏之季,生物處於冬眠階段,以養精蓄銳,適應明春之生機。故中醫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

因為人體陽氣閉藏後,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髒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不然,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

(1)精神調養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養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複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並且年複一年地出現。此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2)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飲”,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3)起居保健《黃帝內經》裏指出:“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尤其對於老人而言)。冬季起居養生應留心以下幾點:首先,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裏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此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因為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髒,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時開窗換氣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四,蒙頭睡覺不可取。冬天蒙頭睡覺極宜造成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其五,夜間忌憋尿。因為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導致膀胱炎、尿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