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旅遊與養生
1.旅遊能養生保健
旅遊能養生保健已被當今的人們所認識。《內經》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安徒生說:“對我而言,旅行是使精神返老還童的秘方。”法國作家莫羅阿認為,解脫緊張、悲哀、抑鬱、煩悶等精神創傷的最好辦法是旅遊。他曾說:“最廣闊、最仁慈的避難所是大自然。森林、高山、大海之蒼茫雄偉,和我們個人的狹隘渺小對照之下,把我們的心靈創傷撫平。”當今,旅遊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興起,旅遊健身已成為時代的時尚。
2.旅遊健身的機製
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說:“人越是遠離自然,便越接近疾病。”旅遊是接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觀景是旅遊的目的之一,觀景的養生保健作用,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的證明。根據巴甫洛夫學說,基本的神經活動過程是興奮和抑製,由大腦皮質加以調節使之平衡。正誘導是抑製過程所誘導出來的興奮,負誘導是興奮灶周圍抑製的出現和加強。旅遊過程中,觀看大自然中優美的景觀能夠使大腦皮層出現一個新的、外來的活動,即興奮灶的轉移,從而能夠消除精神緊張,使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在旅遊過程中,會給你一種全新的感受,使你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總的講旅遊的養生保健作用有:
1.陶冶情操旅遊時的山地、草原、峽穀、海濱、河畔、森林、高山、人文、建築、風土人情等不同景觀,都可使旅遊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2.平衡心態在旅遊中大自然的優美環境,可使緊張的神經得以放鬆,使焦慮、煩躁、憂傷或苦悶的情緒得以調節,代之以愉快的平衡心態出現。
3.增進感情在旅遊過程中,夫妻之間、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與照顧,這便在無形之中增進了夫妻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3.旅遊的留心事項
首先應根據自身的條件、自身的體質及自己的疾病,選擇好旅遊的路線、地點、季節、交通工具;還要帶一些必要的常用藥物。旅途中不可暴飲暴食,更不要急於趕路、過度勞累;在旅途中不要感情衝動,遇事要明智、果斷、最好不要到危險的地方或沒有把握的地方,以防不測。旅行完了回到家裏,不要急著去上班或工作,應在家裏適當休息,以防旅遊綜合症的發生。
第九節勞動與養生
1.勞動有益身心健康
“動”是宇宙的客觀規律,人是生物之一、萬物之靈,所以經常勞動是極為重要的。從人生的全部意義上講,勞動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且是為更健康、更充實、更幸福地活著。勞動對於身心的保健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麵:
1.生理方麵勞動可使氣血得以流通,從而可增強肺功能與心髒功能;勞動可使肌肉與關節得到鍛煉,能夠消耗人體的能量,使人強健而不肥胖;勞動能夠調節大腦神經,能夠幫助消化,所以經常參加勞動的人食欲旺盛,吃得香甜、睡得安然。
2.心理方麵勞動者通過自身的勞動,勞動成果的取得,自我價值的體現,使他(她)們在心理常有一種慰藉感、充實感、愉悅感。在生活中常見熱愛勞動的人,對勞動感興趣的人,他們能夠在勞動中忘卻自我,他們很少有煩惱,也很少有精神上的困惑。2.古今人們對勞動益身心的認識
戰國時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日:“形不動則精(氣)不流,精(氣)不充則氣鬱。”
東晉醫藥學家、養生家葛洪著《搶樸子》曰:“體欲常勞,勞勿過極。”
宋代文人蒲虔貫著《保生要錄》曰:“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灣(汙穢)。”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顥兄弟著《二程集》曰:“動靜節宜,所以養生也。”
明代文人鄭宣著《昨非庵日篡》曰:“體欲常動,穀氣得清,血脈流通,疾不得生。”
清代文人徐榮《勸民》詩中說:“不見閑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
清代學者、改良派領袖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說:“體動則強健,久臥則委弱。”
現代中醫骨科大夫張時奎在94歲高齡時,仍然為病患者按摩、接骨,他曾說:“勞動可說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我覺得活得很有意義,從中獲得的樂趣是無窮的。”
前蘇聯的長壽者馬列耶夫在95歲時曾說:“我對長壽的看法是:為了活得長久,應該多做工作。勞動——這是生命的重要源泉。”
3.園藝勞動益身心
勞動的範圍能夠說廣泛得很,適當的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起到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下麵便將園藝勞動益身心作一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