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就業
專題報道
作者:陳旭淵
提高勞動者素質
政府在行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誌明說,目前的2.5億農民工大多是普工,讓他們成長為技工,現實的選擇是技能培訓。“我們對農民工培訓實施‘168’計劃,一年培訓600萬人,給予每人800元的培訓補貼。”楊誌明表示,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下決心走出一條量的增長和質的提高同步發展的就業新路。
工會在行動
來自全國總工會的統計數據表明,僅2011年一年,各級工會就組織技術培訓班7.5萬次,開展的崗位練兵和技能比賽吸引了3340萬人次職工參賽,共有506萬名職工通過這些活動晉升了技術等級。
研究者還發現一個變化:越來越多的非公有製企業及其職工參加到勞動競賽中來,隻因“無論是企業還是職工,都在勞動競賽中受益”。
企業在行動
十八大代表席秀海介紹,為提升職工技能,勝利油田建立培訓基地,舉行職工技能大賽、技能對抗賽、技術拉力賽;為幫助青年工人快速成長,開展傳幫帶活動,鼓勵技能大師帶徒弟……席秀海說:“想方設法開展活動,目的就是提高職工隊伍的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
政府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就業關係到個人的家庭幸福、社會的繁榮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擁有眾多勞動力的同時也亟須眾多的就業崗位。雖然經曆了種種考驗,我國就業事業始終大步向前邁進。
就業優先戰略
為了穩定就業崗位,國家在2008年底出台了“五緩四減三補貼”政策,包括緩繳5項社會保險,降低除養老保險以外的4項保險費率,給予困難企業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為了破解勞動者的技能和就業意願與崗位條件不符而產生的“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的現象,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職業培訓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麵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完善培訓補貼政策,2011年有超過1700萬人次接受各類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
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據統計,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為680萬人,總數比2011年增加20萬人,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為了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從14個方麵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首位,精心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啟動新一輪“三支一扶”計劃,實施3年百萬就業見習計劃,進一步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明確未來就業工作的目標任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說:“十八大報告明確了未來就業工作的目標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勞動者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必須付出更大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內涵應該進一步擴大。比如,通過戶籍製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勞動力供給的穩定性和勞動參與率。
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王愛文: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群眾致富步伐
黑龍江省伊春市作為我國重點國有林區、老森林工業基地和唯一的林業資源型枯竭城市,近年來始終堅持民生優先,尤其是把以創業促進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著力推進經濟轉型與保障幸福指數同步提升,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伊春特色的 “養林”與 “養人”共贏之路。
伊春市依托林地和林下資源,發展種、養、采、加、服五位一體的 “居室經濟+林下經濟”模式,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和轉崗就業。2011年,全市職工群眾自主創業已達14.5萬戶,帶動從業人員29.2萬人,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實現55億元,戶均收入達到3.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