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確保就業穩定
如今社會,“幾家歡樂幾家愁”早已“見怪不怪”。雖然這些遊走在城市和農村邊緣的人成了“香餑餑”,但是,作為一群跨入工業文明的莊稼人的後代,雖然他們想在城市裏“生根發芽”,可城市卻很難認同他們;他們想回鄉,卻已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
通過多地調研發現,目前大部分農民工的就業心態可以用三個“不”來形容:不願返、不能返、不敢返。城市的“擠出效應“雖然很明顯,但家鄉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造成了部分農民工“離廠不離城,返鄉不返家”的現象。
有關專家認為,短暫失業的農民工滯留在城市,容易產生一係列社會問題。有關部門應提高工作主動性、加強針對性,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引導工人再就業或者返鄉就業,為經濟下行壓力下保障就業穩定提供平穩過渡。
大量失業農民工滯留在城市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可以從2008國際金融危機後的那次大規模農民工“返鄉潮”中得到提示。據煙台市開發區公安邊防大隊政委遲典介紹,當時部分失業農民工由於生活窘迫,鋌而走險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在2010年一季度打擊處理的違法犯罪人員中,失業農民工就占了總數的93%。
在中國(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的西側圍牆外可以看到,逾百米長的人行道已成為滯留務工人員的聚集地,不少農民工帶著行李,或圍聚在一起打撲克,或側睡路旁綠化帶樹蔭下,不時有農民工對著牆角小便,沿牆數十米能清晰辨認出小便痕跡。
對此,廣東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認為,經濟下行時出現的農民工返鄉現象屬於市場調節就業的自發性行為。與其讓大量閑置勞動力滯留於務工地,不如積極引導其返鄉就業創業,緩解就業壓力,避免失業群體滯留城市帶來的治安等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有關專家及基層幹部建議,可從以下三方麵入手確保農民工就業的平穩過渡:
首先,積極運用失業保險、公租房等公共服務妥善安置失業工人。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謝建社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強工作主動性,啟動失業保險金,為工人們提供臨時的廉租房、公租房,做好過渡時期的安置工作。
其次,提供及時、準確及針對性強的就業信息,盡快實現再就業。黃允龍建議,應創新就業服務的工作方法,利用區域就業信息網絡,為失業農民工提供及時、準確、針對性強的就業信息,幫助其盡快實現再就業。
第三,加快出台支持返鄉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引導勞動力回流。河南省杞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霄賢、江西省豐城市勞動就業局副局長黃木根等基層幹部建議,勞務承接地應盡快出台一些幫扶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為返鄉勞動力提供種養的技術支持,在融資、用地等方麵提供優惠,改善創業環境,保障勞動者權益,幫助農民工尋找新的職業路徑。
明天在哪裏打工?
1991年,一部名為《外來妹》的十集電視連續劇火爆熒屏。它所描述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東南沿海打工、闖世界的鮮活景象,至今仍清晰地留存於人們的腦海中。
那是關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在當時以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明天我在哪裏打工”似乎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答案。然而二十餘年後,對於這個問題,中國2.5億農民工正在給出不同的答案。
二十餘年間,一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的巨變,農民工群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曆了2008年末、2009年初那一場驚心動魄的農民工“返鄉潮”之後,越來越多的打工仔、打工妹開始選擇返鄉就業、返鄉創業。這令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措手不及,在承受產業升級陣痛的同時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招工難”。
必須正視,2.5億農民工群體的就業格局和就業方式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一方麵,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航船已經確定航向,產業升級調整轉移的步伐不可能停滯,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城鎮化持續推進,也給縣域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對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麵,農民工們在長年累月的打工生涯中增長了本領、開拓了眼界,更完成了他們的“代際更替”。老一代歸隱、新生代崛起,老中青三代農民工的心態和訴求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現在打工都要挑工作,孬活兒、髒活兒沒人願幹”;家庭成員的團聚、子女教育以及家庭生活質量的改善,也越來越成為這一群體的深深期盼。
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是經濟下行背景下出現不同程度的農民工“返鄉潮”的深層次原因,為了不在農民工返鄉時手忙腳亂、進退失據,各級政府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包括向農村和鄉鎮延伸就業服務的觸角、建立農民工就業與流動統計係統、妥善處理好勞動爭議和工資支付領域存在的問題、強化農村社保和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等等。
在任何地區、對任何群體而言,穩定的、高質量的就業總好過高流動性的靈活就業。現在東部沿海地區日漸增多的“工漂”、“廠漂”現象,呈現的隻是農民工群體就業格局和就業方式轉變過程中的拉鋸和相持。隨著“調結構”的持續推進,“明天我在哪裏打工”的答案也會日益清晰——留在東部的,將是知識、技能、個人訴求都能適應產業升級後企業需求的群體;返鄉就業創業的,也是更能順應城鎮化進程,符合縣域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