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經濟學述評(2 / 2)

三、交易和治理結構的有效匹配

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造成市場上組織多樣性的原因是出於對節省交易成本的考慮,將種類各不相同的交易與成本和效率各不相同的治理結構匹配,使事前與事後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對於標準化的交易,采用專用的治理結構並不劃算,使用市場治理結構即可。隻有當交易頻率高且涉及專用性時才采用專門的治理結構。古典合同適用於標準化交易,新古典合同適用於偶爾進行的非標準化交易,關係合同則適用於多次重複進行的非標準化交易。為了節省交易成本,總是通過比較經濟組織來考察不同組織形式的成本和收益來研究如何節約。

四、對於企業邊界問題的探討

威廉姆森把企業描述為一種等級治理結構,而企業和市場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模式。企業作為科層組織,最高管理層有權對各科層下達指令,並監督其按照指令辦事。威廉姆森將資產專用性引入到企業性質的分析之中,如果交易中存在專用性,市場交易環境就會發生根本性轉變,事前的競爭被事後的壟斷所取代,繼而誘發機會主義行為。而企業實現縱向一體化,企業內權威和長期雇傭關係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機會主義行為,節約交易成本。

企業的邊界問題回答起來比較複雜,無論是科斯還是威廉姆森都沒有明確指出企業的邊界在哪裏,但威廉姆森對於企業邊界和規模的探討相較於科斯來說更加深化。他認為交易的三個維度(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決定企業的邊界與組織規模且都涉及到交易成本的變化,所以企業的規模問題就是充分比較市場交易成本與企業內部組織成本這兩類成本。不確定性越大,交易頻率越高,資產專用性越高越需要一體化,企業組織會逐步取代市場組織,企業的邊界也就越來越大。資產專用性是決定企業邊界最重要的因素。當資產專用性程度較低時,市場的競爭激勵機製能夠限製官僚成本之類的治理成本,因此交由市場組織交易成本更低。隨著專用資產投資的不斷投入,企業在協調利益、解決衝突方麵的優勢就突顯出來,市場來組織這類交易的費用會相比更好,這時企業的邊界就進一步擴大了。

總而言之,要根據每一種交易的屬性(如資產專用程度等),來選擇哪種激勵機製和控製機製。市場在生產成本上占優勢,但是內部組織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任何治理模式都具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需要分別弄清每種組織形式的能力和界限。市場的治理模式具有形成並保持強激勵的能力,但事後不適應。而企業的治理模式雖然是弱激勵,但擁有很強的適應性,並且容易造成科層管理成本,即官僚成本。因此,企業的最優規模應該在一體化帶來的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

作者簡介:隆興榮(1990- ),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應用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收入分配製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