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區域差異探討(1 / 2)

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區域差異探討

經濟視野

作者:李冰寒

摘 要:在現在國內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下,金融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圍繞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紐帶性關係,有關研究人士已深入研究和探討許久,但多數學者往往隻是片麵的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係進行探討,而忽略掉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根本性問題,即區域差異問題。因為對於不同區域不同的條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有“因地製宜”性。自然、政策、人文、科技的地區差異,所造成的經濟運轉的情況是不同的也是個有特點的。

關鍵詞:金融;差異;經濟

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央對我國各區域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情況做出了詳細的統計調差報告。由此暴露出國內區際、省際、甚至是省內的發展極不平衡的經濟問題。並隨著世界資本環境的多樣化和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逐步的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還有延續加強的形勢。於此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區域性問題就引發了新一論金融研究的大洗牌成為的一個熱點。

鑒於此,本文選擇區域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係最具代表性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進行探討研究。東部經濟發展處於全國前列而西部經濟相對則處於比較落後的處境。從某種程度來說東西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情況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縮影,對分析探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區域差異有重大意義。

一、改革後東部金融與經濟的探討

在改革開放後,國家實行“梯度戰略”對東部地區注入大量的財政資金並給予一係列優惠政策,吸納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使東部地區己基本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等並存的多元化金融格局由此東南邵沿海地區國家信貨規模管理依賴程度已經弱化使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市場金融成分占支配地位。另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東南部沿海地區領先於西部地區,其市場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均高於西部,市場機製在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資源配置中已發揮明顯作用,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係比較密切。市場機製的建設在不斷的完善,投融資製度也是在不斷的健全,貸款的使用效率較高。隨著改革開放後期進程的不斷加快東部有形成以珠三角為主導的經濟圈,在國家放寬經濟政策後,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和金融機構入駐,使珠三角一帶地區的經濟得以快速的發展並形成金融經濟圈,最後隨著金融發展的進一步成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從此東部地區的金融經濟體係開始逐步完善並發展,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區域化差異由此一步步變大。

二、改革後西部的金融發展與經濟探討

而西部在改革開放初期與東部金融與經濟並無太大差別,但是西部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造成大部分地區與世隔絕導致外部投資難以引進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另外,加之國家政策沒有及時的做出反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便由此產生多米勒骨牌效應,逐步加深與東部區域的經濟差距。於此西部地區由於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經濟增長步伐緩慢。所以我們要針對這些情況對這些因素進行探討和研究。金融機構及工具過度單一化。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區域金融發展的基礎根本是金融區域結構,而區域健康的金融發展是金融機構及工具的相統一,隻有這樣才能統籌區域金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這方麵的發展西部是明顯落後的;間接金融市場規模小。在金融市場因為有金融中介的融入參加把金融市場分成了兩類即間接金融市場和直接金融市場,間接金融市場通過參加中介可以有效的實現投與買的分配,提高經濟利用率,而西部顯然缺少這種資源;直接融資不發達,資本市場發展滯後,導致股票市場不發達,證券機構經營能力弱,債券市場規模有限買賣;金融市場化運行緩慢。買賣雙方通過金融市場機製在金融市場中進行交易,從而實現市場優化配置,但是要使這些交易收益的高效必須是金融市場機製的有效完善。而西部在此金融機製下顯示的金融市場配置並不理想;金融係統不完善。在實際的金融發展中,金融係統充當金融與經濟的粘合劑,但西部金融係統的不完善顯然不能同步拉動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應該動態的看待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係,金融發展和區域經濟應該是同步進行,通過完善金融機製來拉動西部經濟,才能加快金融和經濟的良性發展。否則會與東步地區的經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