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肝,芮秘方驗方精選(4)(1 / 3)

46.實脾清毒湯

【藥物組成】苡仁、焦楂曲、雞內金、鬱金各12g,雲苓、赤芍、白芍各24g,太子參、丹參、白花蛇舌草、虎仗各9g。

加減變化:食欲不振,舌苔白或膩者,酌加玫瑰花、藿梗、砂仁、厚樸花;脾虛而麵色蒼白、納少、腹脹便溏等,酌加山藥、蓮肉、黨參、黃芪;兼肝腎陰虛而麵色萎黃、肝區隱痛、目眩幹澀、視物不清、月經量少等,可選用當歸、生地、枸杞子;兼腰酸腿痛、夢遺尿多、失眠健忘等,可選用熟地、女貞子、五味子、菟絲子等滋養腎陰之品。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個月以上。

【適應病證】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以肝鬱脾虛為主者)

【方劑來源】羅欣拉等:實脾法為主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附60例臨床觀察。(《湖北中醫雜誌》(4):8,1989。

47.活血養肝湯

【藥物組成】黨參20~30g,黃芪、丹參、五味子、枸杞子、茯苓各15g,當歸10~15g,川芎10g,甘草6g。

加減變化:肝區痛者加元胡、遠誌各10~15g;納差腹脹者加焦三仙各10g;腹水者加豬苓20g,澤瀉15g。

【治療方法】每日1劑,分2次服,每周連服5天,停2天;8周(共用藥40劑)為1療程。

【適應病證】慢性乙型肝炎。

【方劑來源】柴繼彩等:活血養肝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1例。《山東中醫雜誌》(5):12,1988。

48.抗肝炎衝劑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茯苓各10g,虎杖、半枝蓮、丹參、黃芪、太子參各15g,甘草5g。

【治療方法】按以上比例,經一定工藝製成衝劑,每包15g(含生藥21.7g)。服法:每次2包,1日3次,開水衝服。30天為1療程,連服2療程。

【適應病證】慢性乙肝。

【方劑來源】郝樸:抗肝炎衝劑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36例臨床觀察。《江蘇中醫》(7):5,1988。

49.連翹桃紅湯

【藥物組成】連翹、柴胡、生地、葛根、當歸各10g,赤芍、桃仁、紅花、枳殼、炙甘草各6g。加減變化:氣滯血瘀型加丹參、香附,肝鬱脾虛型加黨參、鬱金,肝腎陰虛型加杭芍、五味子,濕熱末盡型加茵陳、梔子。

【治療方法】上方水煎,分3次溫服。療程為3個月,療程中每月測驗肝功能1次。

【適應病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方劑來源】餘元泰等:解毒活血湯加西藥治療慢性肝炎80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9):563,1988。

50.三黃益肝湯

【藥物組成】黃芪、黃柏各30g,淫羊藿、菟絲子、黃精、虎杖各15~20g,黨參、白術、茯苓、蠶砂、桑寄生各15g。

加減變化:黃疸,GPT高於500單位者加茵陳、敗醬草、連翹、龍膽草;若兼頭暈失眠,五心煩熱,兩眼幹澀者加生地、麥冬、鱉甲、北沙參;兼肝脾腫大,質硬。或有出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點者加鱉甲、穿山甲、丹參、鬱金或三七參;若有水腫、腹水、白蛋白減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黃芪、白術、茯苓的劑量,再加淮山藥、澤瀉、車前子;若病程較長,氣血虧損嚴重者加人參、紫河車。

【治療方法】水煎,每天1劑,煎2次,分2次服。

【適應病證】乙型肝炎(慢性)。

【方劑來源】蔣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驗摘介。《新中醫》(12):20,1982。

51.益氣養血祛瘀湯

【藥物組成】生黃芪24g,焦白術、當歸各10g,赤芍、茯苓、丹參各20g,白芍18g,麥冬、山楂各15g,川楝子9g。

加減變化:見肝腎陰虛者加生地、沙參、旱蓮草、枸杞子;兼肝鬱氣滯者加柴胡、鬱金、香附;兼濕邪留滯者去麥冬,加茵陳、梔子、車前子、澤瀉;轉氨酶明顯異常者加龍膽草、五味子;肝脾腫大者加炙鱉甲、牡蠣。

【治療方法】水煎,每天1劑,煎2次,分早、晚2次服。

【適應病證】慢性乙型肝炎。

【方劑來源】郝樹文:益氣養血祛瘀為主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四川中醫》(5):33,1989。

52.參芪虎蚤湯

【藥物組成】黨參、板藍根、女貞子各20g,黃芪、虎杖、蚤休各15g,貫眾3g,山楂、首烏、菟絲子、平地木各10g加減變化:伴煩急、手足心熱、便幹、小便黃、麵紅、舌赤、脈弦者加柴胡、生大黃、連翹、黃柏;麵色無華、發育遲緩、納差、腹脹、便稀、多汗者加浮小麥、大棗、神曲、草果、雞內金等;脅痛、鼻出血、乏力、蜘蛛痣者加玄胡、丹參、赤芍等。劑量根據年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