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2)(1 / 3)

食補注意事項

1.合理配置膳食

米、麥是人的主食,人體所需要的熱量有80%是米、麥等糧食供給,所需要的蛋白質有50%是米、麥供給;全穀製的食品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同時還提供機體所需的無機鹽。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動物性食品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又是人體脂肪的主要來源,這類食品補益作用較強。蔬菜含有水分、無機鹽、維生素、粗纖維等,它有益於消化,有助於排泄。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能補充人體的需要。因此,配膳時要注意各類食物的合理搭配,不可偏重某一種食品。根據現代研究發現,多吃動物蛋白質,易引起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症,所以對有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的人,宜食植物蛋白。對年輕人來說,因為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可適當多補充高蛋白食品,以適應機體的需求。

2.培養良好的膳食習慣

(1)做到飲食有節。古人說:“善養生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種少吃多餐的觀點,沿用至今,尤適宜於潰瘍病、胃腸炎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和脾胃素虧者。此外,不能暴飲暴食,以免損傷胃而影響其功能。

(2)講究飲食衛生。不吃有毒食品,不吃不潔、變質食品。烹調過程中要保證食品不受汙染,不能儲存過長,食用時要煮熟燒透。此外,用膳後要注意適當的活動,華佗說“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自不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3)注意飲食選擇。《靈樞·師傳篇》指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飲食過熱灼傷胃腸道。飲食過冷,則易傷及脾胃。因此,飲食不要過熱過冷。同時亦忌飲食過硬的食品。對肥甘厚味的食品,也忌過多食用,以免傷胃。

3.食物要調和

選擇食物要五味調和,忌有偏嗜。《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攝入的食物五味比例要協調,這樣才能使人體陰陽氣血及髒腑機能協調,正氣旺盛,身體健壯。若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幾味,使五味失去調和,就可因五味有所偏性,導致髒腑機能失調,正氣受損,病邪則乘虛而入。對病人來說,五味若不調和,則會加重疾病。

4.注意飲食宜忌,食用與療病相宜的食品

高熱出汗,耗傷津液者宜選清涼、滋潤的瓜果飲料或食品,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的高血壓者,久癆陰虛、骨蒸盜汗的肺結核者,宜食海蜇、荸薺、白鵝、烏骨雞,銀耳等食物。對身體虛弱、易感風寒者,宜吃生薑、大棗等食物;病後調理宜選粥,並根據病情,或以髒補髒,或補陽滋陰等。飲食禁忌是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或恢複期,應禁忌食用一些與疾病不相宜的食物。病中或病初,胃氣尚未恢複,食欲不振,此時不宜高脂厚味飲食。熱性病症,應忌溫熱性食物,如薑、蒜、辣椒等溫散辛辣之品,以免火上加油。此外,水腫者忌鹽,消渴者忌糖,睡前忌濃茶。

5.注意食物的配伍禁忌

食物配伍合理能產生協同作用,反之,則使食療作用消失,甚至對機體有害。食物與藥物的配伍要注意兩者相宜,切不可背道而馳。食物之間亦須注意配伍禁忌,如花生忌黃瓜,鱉甲忌莧菜,牛膝忌牛肉,人參忌蘿卜等。

食補的方法

1.平時食補

平時食補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使飲食品種多樣,葷素粗細兼有,以平衡營養的一種方法。由於多種多樣的食物,經過適當的配膳,烹調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既能引起良好的食欲,又有利於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互為補充,保持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大營養素的平衡,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因此,平時食補可以歸納為“合理膳食,平衡營養”。

食品有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內經》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段話明確指出了調和飲食五味的意義。五味過偏會導致疾病或延長病程,因此,當機體患病時,更應注意五味調和。《內經》說:“腎病毋多食鹹”,“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些論述指出了患病時飲食的禁忌。可見,營養平衡,五味平和,可以說是平時食補的關健。

2.病後食補

病後食補與藥補相似,是按照食物的四氣五味性質和人體氣血陰陽的盛衰狀況分別進補,一般分為平補、溫補、清補三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