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2)(2 / 3)

(1)平補法:是用性味平和的食物補養身體,這類食物有穀類(如粳米、麥等)、豆類(如大豆)、水果(如蘋果等)、蔬菜類(如青菜等)。這類食物對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者均適合。隻要不過量食用,一般不產生不良反應。

(2)溫補法:是用性味甘溫的食物補養身體的方法。這類食物有肉類(如牛肉、羊肉等)、乳類(如牛乳、羊乳等),以及果類中荔枝等。這些食物適合於陽虛者,對有陰虛內熱者則不宜多食,以免加重內熱。

(3)清補法:是用性味涼的食物補養身體的方法。這類食物有生梨、芹菜、藕、百合、甲魚等。這些食物適用於陰虛者。經常食用可以清火,而陽虛者則不宜過多食用。

病後食補的幾種方法符合“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此外還得視機體的需要,做到對症下食。

補身的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補身也不例外。所謂補身之道,就是遵循補身的規律,對人體進行施補的原則、道理和方法。而了解補身的原則是使人們更好地利用滋補藥物和食物,獲得最佳補身收效的重要條件。

進補必須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

1.虛則補之

古人特別注重對虛症之體采用補益之法,素有“虛則補之”、“損則益之”的說法。人體的健康是與多方麵因素有關的。在食補時,不應孤立地看食物的價值,而應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症來選擇食物;在藥補時更應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進行,缺啥補啥,如陰虛者選養陰藥,氣虛者用補氣藥等。如果身體強壯,不需要進補的,就不必施補。

一個人往往因起居不當,生活不節或身患疾病等而“奪精氣”,導致體虛,正如《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所說,“精氣奪則虛”。體虛通常表現為人體機能衰弱,營養不良或抗病力及恢複力不足,它不僅加速人體衰老,而且也是引起老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屬虛者均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施補,其目的就在於扶植正氣,強壯筋骨,增強機體祛邪扶正,去病延年。

2.虛不受補

這一原則豈不與“虛則補之”原則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然。機體有虛方可進補,但機體長期虛衰過甚,則不能複補。這猶如饑餓過度或長時間禁食者,不能立即飽餐一樣的道理。虛弱過甚過久,各髒器的機能都有所減退,尤其是脾胃機能減退,若盲目進補,往往會損傷脾胃,加重體內陰陽氣血以及髒腑的不平衡狀況。

所謂“虛不受補”,主要是說明服用補品,如人參、鹿茸等,或吃了羊肉湯、狗肉等大溫之食品,往往出現口幹、唇焦、煩燥、夜不能寐等虛火上升、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體虛者脾胃虛弱,膩滯之品傷胃所致,另一方麵是用了不恰當的補品,更使陰虛體質者原有的“虛火”症狀加重。可見,陰虛體質者不能接受溫熱補品,而應以滋陰液為生,方可避免“虛不受補”的後果,收到補而有益的效果。

3.外邪不可補

當初感外邪或外邪未盡時,尤其是急性傳染病,如果正氣不是很虛弱的話,不要過早用補,而應以祛邪為主。因為急病初起或外邪未盡時,機體的正氣尚未大傷,而邪氣嚴重,如果用補,則產生“閉門留寇”的後果,不利於身體恢複。對熱症經疏理或解化後無虛症者,亦不要用溫補,以避免再發熱。如果有明顯性正氣衰弱的,才有必要在祛邪藥中適當配調補益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此外,對各種實痛者不能用補,隻有虛痛才可用補。

4.不可濫補

古人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息,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髒氣不平,易受外患。”“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益藥有利有害,參、芪、歸、術補氣補血等藥,利人處極多,亦有受其害者,不中病也。”因藥物其性皆偏,若有益於此,必有害於彼。“是藥三分毒”,即使是再好的滋補品也有其副作用,盲目濫用不僅不能補益機體,反而會給機體帶來損害。因此,身體沒有虛症,髒腑機能正常時,不要服用滋補劑,更不能妄用熱性補藥和刺激性補藥。若身體有虛必須用補時,要先找準虛的要害,根據病症和體質,合理安排用藥比例,以達到治療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

5.適身進補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患病原因、病症、病程以及疾病轉歸各不相同,因此進行食補或藥補亦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兒童不宜進補,而中老人需要補身。又如,氣虛者,表現乏力、氣短懶言、頭暈、出虛汗、小便清長,可以吃點胎盤,或食用人參燉雞湯等,血虛者,表現為舌質淡、麵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手足發麻等,可以吃紅棗、桂圓以及動物肝髒等。圓魚、烏龜和淡菜等是陰虛病人的好補品;而牛、羊、鹿肉溫中補虛,狗肉味美香濃、和血暖身,是陽虛體質的好補品。這些都體現了“適身進補”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