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2)(3 / 3)

6.四季有別

進補不僅要適身,而且還要適時。春、夏、秋、冬各有其變化的規律,通常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進補隻有順應四時的變化,才能調攝人體陰陽平衡。因此,四季進補就有其各自的內容和方法。

四季進補的法則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由於四季氣候不同,用補藥調養,應有所不同。

1.春季補生法則

“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春回大地,萬物複蘇,蟄蟲活動,陽氣升則一派生機,氣溫較暖,但早春天氣“乍暖還寒”,補身方法仍須與冬季進補方法相同,切不可一入春就斷補,以免冬令進補“功虧一簣”。但當春光明媚生機盎然之時,生命充滿活力,就不宜以藥補為主,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適當進行補益,並多增加戶外活動。一般人不可長期服用大量補藥,久病將愈、病後體弱、外科手術後氣血虧損者有必要服用補品、補藥。

春天進補,應注意“春生”、“春溫”的季節特點,需選用扶助正氣的補益元氣的藥品。其中,人參就是最優的補氣之品。陽氣不足者,宜用紅參;神疲口幹者應選用生曬參、西洋參。也可用物美價廉的太子參、黨參代替人參。此外,蜂王漿、蜂蜜也是此時的滋補良品。

2.夏季補生法則

夏季是豔陽天氣,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了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尤其是天熱出汗,不但損耗體液,還消耗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如無機鹽類,若不及時補充,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紊亂;同時,天熱影響脾胃,減少胃液分泌,降低消化能力,加上睡眠不足,損耗津液,從而減弱食欲,造成人體內收入少而消耗多的局麵。為此,夏季也應吃些補益品,以補充損耗的物質,供給機體的需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補品應以清淡、滋陰食品為主,如過於肥膩或燥熱,勢必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食補最好選擇清補食品,如鴨、冬瓜、綠豆、瓜果等;藥補則選擇健脾益氣的補藥為宜。如氣虛不斂、口渴多汗者,用五味子,先搗破煎服,身易倦怠、氣短虛弱者常用生曬參、西洋參,黃花等;氣血虛弱者,可用生曬參,也可用黨參代替。在夏秋之交,對腎虛者,可酌情服食些平補腎氣的藥物,如八仙長壽丸或金匱腎氣丸等,以資助人體元氣,補償炎夏暑熱給人體帶來的消耗。夏季是慢性病少發的季節,若乘此機會進補,能扶持人體正氣,增強抗病力。這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

總之,炎熱天以健脾、祛暑、化濕、清補為原則,以食補為主、藥補為次,就可以達到補身養生的功效。

3.秋季補生法則

秋天來臨,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日生,氣候逐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景物蕭條,人也應隨之奉收養生。其實,冬令進補,應提前到入秋就開始。不過,這時補益應防止“秋燥”對肺陰的損傷,因此,古人認為秋季進補宜滋陰而忌耗散。因此,秋季應服用滋陰潤燥的補品,如銀耳、生地、百合等。

如果夏季由於多食生冷瓜果而致胃腸虛寒者,秋令可服幹薑、肉桂等溫熱藥以“暖胃”,可獲得較好的效果。秋涼後倘若馬上吃進大量豬、牛、羊、雞等燉品,或其它一些難以消化的補品,勢必加重脾胃的負擔,甚至損害其消化功能。這正如跑步,必須先慢跑後才逐漸加快一樣,一下子吃進大量難以消化的補品,營養物質就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甚至還會“補”出亂子來。這期間,進補的原則是既要營養滋補,又要注意吸收消化。

4.冬季補生法則

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自然界陰盛陽衰,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使用藥補以養真氣、同守元陽、兼而養陰的大好時節。在我國流行著冬季大補的習慣。我國南方民間用阿膠於黃酒中浸泡一天後,隔水燉溶,加入冰糖、花生米、胡桃仁、黑芝麻或龍眼肉等,邊燉邊攪拌至糊狀後置冷成膏,每天服用3~5匙,老年人和婦女服用,補體強身的效果特別好。俗話說,“補在三九”。此時藥補常用大棗、枸杞、人參、胡桃、炙甘草、阿膠、鹿茸等,食補常用羊肉、狗肉、紅棗粥、參芪雞汁粥以及蘿卜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