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3)(1 / 2)

冬令進補,最好先作引補,亦即“底補”。所謂“底”,就是打基礎、可先選用黃芪燉牛肉,或黃芪、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整脾胃功能。亦可燉些羊肉,如生薑羊肉、大棗湯等,也有同樣的功效。

冬令進補,必須因症因人而異。一般認為,氣虛者可服用黨參膏或參芪膏,每次一匙,每日二次;症狀重者,可改服人參,每天3~5克,煎湯代茶飲。也可用黨參、黃芪燉瘦肉吃。血虛者可選用十全大補膏、十全大補丸、補氣益血膏、參杞補膏、四物湯、參杞衝片、阿膠等。也可吃豬肝、胡蘿卜等鐵質較多的食物。陰虛者可選服人參固本丸、龜板膠、瓊玉膏、雙龍補膏、龜鹿二仙膏、健身長春膏等,還可配合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大補陰丸等,任選一種內服。陽虛者則選服參鹿補膏、海參丸、金鹿丸、三腎丸、參茸片等,狗肉、羊肉、牛肉也有較好的滋補助陽作用。

至於一般身體虛弱者,可適當加服一些雞肉、羊肉、蜂王漿、牛奶、雞蛋、紅棗、狗肉等補食。

食養的具體要求和方法

食養對於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髒腑,補益氣血,調節情誌等作用。老年人陰虛胃熱,更宜用飲食中的“自然衝和之味,有食入補陰之功”(《格致餘論》)。飲食之性,平和溫潤,無藥性之剛烈,不傷正氣,“氣味渾全”,實屬“安身之本”。食養之運用原則和要求有以下幾方麵。

1.早期食養

飲食養生應以中年開始,當人生進入老年前期,各個髒腑器官功能開始衰退,易於患病。“久則中氣愈虛,血無生化”。因此,人至中年就應先期重視脾胃保養和飲食調治,飲食上“能甘淡薄,則五味之本自足以補五髒”,“少食生冷、燥熱、厚膩、重滑之品,忌傷脾胃也。”此乃為後天之本的養生延年法。

2.貴在節製

適當而合理的節製飲食是養生根本法則,其重點在於節簡、簡少、儉約、謹節、忌雜。其內容是多方而的,如先饑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戒夜飲。一日之忌暮無飽餐,一月之忌晦無大醉,每食不重肉,常須少食肉等。

《內經》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千金要方》載:“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辟(痢疾)”。過多的飲食會引起疾病。人體是一個平衡的整體,能量的貯存、轉化、利用也要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保持平衡。適量的飲食正是維持這一平衡的必要條件。過量的飲食不僅使胃腸器官及其消化功能受到損害,引起急慢性炎症與消化不良等疾,而且還加重肝、胰、心、腎等髒器的負擔,導致人體新陳代謝的遲鈍,造成多餘的脂肪堆積,使人體易患肥胖症、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從而損傷人體而延誤壽命。

節製飲食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方麵:未過饑先食,未過渴先飲,“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切忌暴飲暴食,謹防不饑強食,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言:“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堅持每餐適量,不可過飽。《修真秘要》載道:“食欲少而不欲頓,常如饑中飽,飽中饑”。胖人必需減食,脂肪尤須限製。適量的飲食是健康的前提,新陳代謝是長壽的保證。

現將古人關於節食論述要點摘錄於下:

《內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髒;入五髒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辟。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熱盛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呂氏春秋》: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