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管子》: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
《文子》: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尊生格言》: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太平禦覽》: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穀氣,其人瘦而壽。養性之術,常使穀氣少,則病不生矣。
《醫說》: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韓非子》:香莫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悅情而損精。
3.以食代藥
這是以食養調治老年病的一個原則。老年疾病的防治,先應以飲食調理,“食療不愈而後命藥”。飲食“能排邪而安內髒,可以悅神誌以資血氣”(《千金要方》)。老年人正氣耗損,五髒衰弱,加之腸胃薄弱,運化功能減退,以飲食調而用之則倍勝於藥。再則,老年人大都患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一難堅持,二不習慣,三易於發生不良反應,所以,皆厭於藥而喜於食,使用食餌療法,以利於長期使用,祛病延年。
4.食宜早
早起空腹,不宜外出,必須吃飲食,以實脾胃,早食固宜早,而晚食更不宜遲,“晚食宜申酉前,向夜須防滯胸膈。”
5.食宜緩
“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細嚼則食之精華能滋養五髒。
6.食宜淡
淡最宜人,五味各有所傷,鹹多則傷心而凝血,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甘多則傷腎,“常學淡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麵粳米等為佳”(《千金要方》)。
《內經》明確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它規定了我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特點,也符合老年人“清淡飲食”的要求。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易助濕生痰,甚至化熱為毒,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老年人膳食以穀為養,果菜助充,肉類益之,既滿足各種營養素的供應,又可保持大便暢通。腸道清潔,血液流通,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才會體健身輕。清淡不是吃素,更不是粗製濫造。“若食氣相惡,則傷其精,若食味不調,則傷其形也。”適當吃魚肉蛋乳對老年人是必要的。
7.食宜暖
脾胃喜暖而惡寒。“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冷腥肉物多損於人,宜斷之”。但暖亦不可太暖,以熱不炎唇,冷不振齒者為度。
“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過冷過熱都可損傷胃氣。現代醫學凋查發現,經常過熱飲食的人群,食管癌發病率較高,而“形寒冷飲則傷肺”,對老年人來說,飲食尤宜溫和適中,這對養護正氣,保持體溫都屬必要。冬季天冷,還可特殊地選些熱性滋補食物,如狗肉、羊肉等,以增強抗病能力。
8.食宜軟
堅硬之食,最難消化,而筋韌及半熟之肉,更難消化,“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爛煮麵,軟煮肉”。《養病庸言》也載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
老年人牙齒鬆動或脫落,咀嚼能力降低,各種消化酶分泌減少,為他們烹製飯菜,宜軟爛細碎。烹調多采用增進食欲,促進消化。
9.食宜全
五穀雜糧,畜禽蛋乳,水陸菜蔬,幹鮮果品,魚貝蝦蟹,山珍海味,什麼都能吃,不偏嗜,不忌口,才能營養全麵,達到自然平衡。古人強調“謹和五味”,使五髒各得其養,“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長有天命。”也就是說,全麵攝食,謹和五味,就能扶正固本,抗毒攻邪,取得健康長壽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