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4)(1 / 2)

10.少量多餐

老年人肝髒合成糖元的能力降低,糖元儲備較少,對低血糖耐受力較差,易感饑餓。在餐次安排上,應“少而欲數,不欲頓而多”,即俗話說的“少量多餐”之意。一般每天以五餐為宜,每餐隻須八九分飽。起床後吃些粥,晚睡前喝些牛奶。五餐之外不要再吃零食,特別是甜食,以免影響食欲,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另外,飲食需有一定的規律。早在《尚書》中就有記載:“食哉惟時”。《千金方》也載曰:“飲食以時”。即飲食要有一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無疑對消化功能有利,若不分時食用而隨意進食,就可能擾亂胃腸消化功能,進而損傷脾胃,損傷健康。再則,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食前和食後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於身體健康肯定是有益的。相反,若在怒、喜、思、憂、悲、恐、驚等中醫所謂的“七情”情況下進食,都對消化吸收不利,應予避免。音樂對於消化吸收有很大的裨益,《壽世保元》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但要注意必須是柔和、清緩的旋律下才有益。此外,進食前必須避免勞累,疲倦時須稍休息時再進食,進食不說話,進食不看書,以免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進食後稍事休息和慢步對消化吸收也是很有利的,如《千金翼方》記載:“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稍息之,”“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這是行之有效的食後保健措施,如能堅持,對延年益壽大有好處。

健康食譜十字經

合理的膳食是健康長壽的基石。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及美國健康食品指南,結合國情將合理的膳食歸納為十個字,即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一”指每日飲一袋牛奶(或酸奶),內含250毫克鈣,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普遍鈣偏低的狀態。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按人們通俗的說法即主食6~8兩,各人依具體情況酌情增加。

“三”指每日進食3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雞蛋1個;或豆腐100克;或雞鴨100克;或魚蝦100克。

“四”指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鹹(廣東型膳食每日攝取鹽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東北型18-19克。以廣東型最佳,上海型次之)。

“五”指每日500克蔬菜及水果,加上適量烹調油及調味品。

“紅”指每日可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以助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卜、紅薯、南瓜、西紅柿等。其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綠”指綠色茶飲料。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究,綠茶有明確的抗腫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麥粉或燕麥片。據研究證實,每日進食50克燕麥片,可使血膽固醇平均下降39毫克%,甘油三酯下降79毫克%,對糖尿病更有益處。

“黑”指黑木耳。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顯著降低血黏度與血膽固醇,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

食物的平衡說

一個人即使不愁飲食匱乏,而且能做到不吃得太多,但是他的飲食中缺乏某些必要的成分,那麼他仍會是不健康的,甚至早死。因此,一種簡樸而平衡的飲食,才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

人體在飲食需要上有點特別,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許多現成的必需物。19世紀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發現,食物的蛋白質是最基本的而必不可少的。隻要有蛋白質供應,機體便能存活。身體不能從糖類和脂肪製造蛋白質,所提供的蛋白質卻能製造必需的糖類和脂肪。那麼,全部用蛋白質來作膳食以維持生活很浪費,猶如本來用木柴可以燒火爐,卻用木質家具一樣。實際人體每天蛋白質的需要量很低。一個成年人每天蛋白質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體重1克,一個中等身材的人,隻要60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