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呆滯時,吃下的食物不能即時磨碎、送到腸道,因而被迫滯留胃中,半處理過的食物就會任意發酵發臭,形成酸腐氣味,亦即口氣,同時亦會有胃脹的症狀。
當胃部出現潰瘍,幽門螺旋菌就會寄生於傷口,導致潰瘍處經常發炎;即使用藥殺滅細菌,如果飲食惡習不改,潰瘍愈合之後,依然會不時覺得疼痛。
另外,中醫學視人為一個整體,髒腑之間互為影響。肝若過熱,會影響胃液的分泌,這情況稱為“肝氣犯胃”。以五行學說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因此肝火過盛會令胃部同樣過熱不適。
“胃貴在養”,患有胃病的人,除了藥物使用外,飲食自療也很重要。下麵推薦幾種食療配方。
1.益脾餅
配方和服法:紅棗500克,煮熟去皮核。取棗肉250克,雞內金60克、生白術120克、幹薑粉60克;將雞內金、白術洗淨,以文火焙幹,研成細末,加入幹薑粉和棗肉,同搗如泥,製成小餅,放入烤箱內烘幹,取出放入塑料食品袋內備用。該餅色、香、味俱佳,空腹當做點心,餐後充當零食,細嚼慢咽,有滋有味,不僅病者愛食,小兒也喜歡吃。
功效:大棗味甘,能溫補脾、益氣養血。現代醫學證明:大棗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C,蛋白質是潰瘍創麵修複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維生素C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雞內金甘澀性平,能健胃消食。白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綜觀全方,具有補脾溫中、健胃消食的功用。
適應症或禁忌:僅適用於消化性潰瘍病尚無出血,中醫辨證為脾虛寒型者,表現為:胃痛綿綿,喜溫喜按,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四肢不溫。若脾脘灼熱疼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幹口苦,屬於肝胃鬱熱型者,則不宜食本餅。
2.桃仁粥
本方配方和服法:桃仁、生地各10克,桃仁浸泡後,去皮棄尖,二藥洗淨後加入適量冷水,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煎。30分鍾後,除去藥渣,將100克粳米洗淨加入藥汁中煮粥。粥熟加入桂心粉(藥店有售)2克,紅糖50克。粥的稀稠可根據個人嗜好掌握。每次食1小碗,每天3至4次,該粥湯色紅亮,米爛出油,香甜可口,口感滑利。
本方功效,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桃仁可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生地能滋陰清熱、養血活血;桂心、紅糖能溫通血脈而止痛;粳米味甘性平,能益脾和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鐵和維生素B1等;紅糖不僅能供給熱量,又富含鐵質。蛋白和鐵質是造血的主要原料。綜觀全方具有祛瘀通經、活血止痛、滋養脾胃之功效。
適應症和禁忌症:本粥適用於消化性潰瘍出血停止後或無發生出血者,中醫辨證為瘀血內停型,表現為胃脘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若潰瘍活動出血時,則禁食本粥。
3.鮮蘆根粥
配方和服法:新鮮蘆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薑2片。將鮮蘆根洗淨後,切成一厘米長的細段,與青皮同放入鍋內,加適量冷水,浸泡30分鍾後,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鍾。撈出藥渣,加入洗淨的粳米,煮至粳米開花,粥湯粘筒。端鍋前5分鍾,放入生薑,一日分2次溫服。該粥粳米的醇香與蘆根的清香結合,食起來滑利可口,另有一番滋味。
本方功效:蘆根清熱養陰,青皮行氣止疼,生薑和胃止嘔,粳米養胃益脾。以上諸藥配伍得當,共達泄熱和胃,養陰止痛之功效。
適應症和禁忌症:該粥適應於消化性潰瘍病,中醫辨證為肝胃積熱型者,表現為胃脘灼熱疼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苦口幹。若胃脘痛畏寒喜暖,大便溏泄,則不宜服此粥。
4.參苓粥
配方和服法:人參3-5克(或黨參15-20克)、白茯苓10-20克、生薑3-5克、紅薯半斤、粳米100克組成。先將人參、薑切為薄片,把茯苓搗碎,共浸泡半小時。以砂鍋煎取兩次汁,合並後分早、晚兩次與紅薯(切薄片)、粳米煮粥服食。
膳食應以大米、麵粉、玉米為主食,豆製品也不錯,富含維生素的各種青綠蔬菜,每日都必須吃;
麵條、麵片、粥、豆漿、乳類、蛋類等是刺激性小而易消化食品的主要種類。這些食品不是具有較高的緩衝胃酸的能力,就是具有較小刺激胃酸分泌的效應,適於胃病病人食用。必須注意攝入足量維生素,以軟食為主,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更主要的是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多年經驗,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