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中,呼吸與身心的關係,也成為眾多醫學家關注的重點。現代精神病理學家魏爾漢·瑞奇(Wilbelm Reich)就在對呼吸和心靈、情緒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沒有一個精神病人可以深長而均勻地呼吸。”瑞奇的學生,同時也是精神病醫師、生物能量療法創造人的亞曆山大·洛文(Alexander Lowen)在經過長期的觀察後,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每一種情緒的問題,都會反映在雜亂的呼吸上。”許多醫生和醫學研究者在醫療實踐活動中也發現,疾病痊愈的第一個征兆,就體現在規律的呼吸上。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順暢而規律的呼吸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基本保證。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平靜而愉悅的心情,需要先獲得深長而均勻的呼吸。
一般來說,呼吸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胎息三類,胎息是靜心的最高級呼吸狀態,胸式呼吸即肺式呼吸,是大多數人的呼吸狀態;腹式呼吸則介於兩者之間,是人們通向高質量靜心狀態的中介呼吸方式。
1.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指人在站立時的自然呼吸,也稱肺式呼吸。胸式呼吸時,隻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4/5的中下肺葉的肺泡卻在休息。如果中下肺葉長期得不到鍛煉,長期廢用,則易使肺葉老化,彈性減退,呼吸功能差,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對氧的需求,從而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機體抵抗力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秋冬季節,老年人偶感風寒易發生肺炎。由此可見,胸式呼吸不利於肺部的健康,宜向腹式呼吸轉化。靜心呼吸的第一步,就是將自然的胸式呼吸向深、長、柔、細的腹式呼吸引導。
2.腹式呼吸
呼吸時腹部也隨之起伏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它主要分為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順腹式呼吸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縮回。逆腹式呼吸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吸氣時腹部回縮,呼氣時腹部膨出。一般來說,人們由胸式呼吸向腹式呼吸轉化,都是先練習順腹式呼吸,這是因為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難度較大,多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注意,無論是練習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腹部都應隨著呼吸的節奏而自然起伏,切忌故意挺肚子。為了進一步提升靜心的質量,人們還應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向臍式呼吸轉化,即將呼吸的著力點放在丹田處——臍下三寸的位置,做到吸氣入此點,呼氣也從此點出。
3. 胎息
胎息是靜心的最高級呼吸形式,它是指身體呼吸,上麵提到的臍呼吸隻是它的初級階段。《抱樸子·釋滯》中記載:“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說,人們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
胎息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一方麵,口鼻出入的氣息越來越弱,漸至似有似無,時有時無,趨於停止;另一方麵,周身毛孔開合,氣息往來其間。
對於初步學習靜心的人來說,要達到腹式呼吸、臍式呼吸的靜心效果較為困難,更難以達到胎息的境界,因此人們可嚐試以下這種簡單有效的呼吸靜心方法:
1.選擇一個安靜的房間,穩穩地坐在椅子上,兩腿不要交叉,雙腳著地。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地上。
2.閉上眼睛,將注意力從外界事物上移開,集中在呼吸上,注意呼氣與吸氣的節奏要緩慢、均勻,同時讓自己的精神處於接納狀態,讓身體隨著呼吸而放鬆。
3.當自身隨著呼吸起伏時,盡可能地加深呼吸,把自身的氣集中於身體的中心。想象自己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可以敞開心扉去接受別人和自己。
4.將自身的注意力從呼吸轉移到思緒、情感或感覺上時,你隻需注意到它的發生。然後,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當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時,就能逐漸從平時的反應與自己所關注的事物中解脫出來。
5.完成該練習後,慢慢地、逐步地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回到外界事物上。在自己還坐在椅子上或床上或地上時,聽一聽周圍的聲音,然後睜開眼睛。
在進行這個呼吸靜心法時,練習者需要自己控製時間,可以是幾分鍾,也可以是幾個小時。不過,最初進行這些練習時,最好是每次練習10~2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