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自己的健康負責(1)(1 / 2)

第一節與健康同行

健康觀念“大變臉”

舊的健康標準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其缺陷在於僅僅從身體外表觀察,而忽視了體內生理、心理和機體所處的社會生活。這仍舊屬於生物醫學模式即舊醫學模式。

新的健康標準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麵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根據這個公認的健康標準,可將健康的內涵做如下細分:

1、生理(即軀體)健康的標準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勞動與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善於休息,睡眠好,能夠抵禦一般性的感冒和傳染病;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2、心理健康的標準

能夠以平常心來對人對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知足常樂,怡然自得;善於調節情緒,化解矛盾,有效駕馭和應對壓力;使自己在身體、心境、智力、情緒等方麵都十分協調。

3、社會適應方麵的標準

能恰當地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發揮自己的作用,勇於改變自我,隨遇而安,適應環境及處理好人際關係,互相謙讓,與人為善,助人為樂;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不挑三揀四;應變能力強,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奉公守法,循規蹈矩,和睦為貴,心安理得;處理事情時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與能力,量力而為;在為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中體現自我價值,感到自豪、滿足、順心、幸福、快樂、穩定;永遠使自己與環境(包括周圍的人)互相適應,協調一致。

因此,健康的內涵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在生理上沒病沒痛、精神抖擻;在心理上怡情悅性、心滿意足;在社會適應上樂天知命、恪盡職守。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的觀念!

1、沒病不等於健康

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病,很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界上有20%的人是病人,75%屬於亞健康人,隻有5%的人才是健康人。亞健康狀況是指:到醫院檢查不出有任何疾病,但總有身體乏力、煩躁、失眠、心悸等不適之感,不用吃藥這些感覺也能自行消失,但不能徹底消失,總是時隱時現。這種潛在的威脅是不容忽視的,它往往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的前兆。一些學者也把這樣的人叫做“半健康人”。

2、吃好不等於營養

過去在困難時期,粗茶淡飯、野菜、餑餑,過年過節吃一回肉,40歲以上的人可能都趕上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雞、鴨、魚、肉想吃就吃,反倒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各種癌症比比皆是。專家分析,現代人得病主要因兩種情況,一種是細菌和病毒感染所致,靠自身免疫力抵抗和預防。另一種是營養失衡,包括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營養均衡才能健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趙林教授提出了“吃什麼和怎麼吃關係著民族的命運”的問題。因此現代人應以穀物、水果、蔬菜類為主,以肉類為輔。

3、預防大於治療

在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逐漸不關注自己身上的小病,漸漸的小病發展為大病,最後導致失去生命。因此,人們應該注意平時的預防。國家“九五”攻關期間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減少8、5元醫療費,減少100元的搶救費。因此也有人這樣形容:治療是抗洪搶險,預防是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