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養生之道 (1)(2 / 3)

3.培根

培根,譯為水和土,為涎液,身體無病時起吸收營養素、感覺飽滿、結合關節等作用,身體發生病變時則成寒病病原。其特性是潤滑、清涼、沉重、遲鈍並形成黏糊狀。主要依存於頭腦、肺等胸口以上的部位。其功能是輸送液體、調解肥瘦,主管味覺、睡眠和性格等。

培根同樣分成五種:

(1)能依培根。主要依存於胸部,是最重要的一種培根。功能是協調並使其他四種培根保持正常,調節全身水分,使其保持適量,如果人體內體液過多或不及,它能予以調節使之恢複正常。

(2)能化培根。主要依存於胃之上部,食物未經消化的部位。主司食物磨碎和腐熟,以利於分解,為消化做好準備。

(3)能味培根。主要依存於舌部。主司人的味覺,使人分辨各種味道。

(4)能足培根。主要依存於頭部。主司眼睛、耳朵等器官的發育,也使人的欲望得到滿足。

(5)能合培根。依存在所有關節處。其作用為主司骨與骨之間的相互連接,使之能屈伸自如。

隆、赤巴、培根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製約、互相協調以維持人體的正常機能,使人體能夠正常運轉。例如,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分清糟粕和精華,需要有能化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三者共同完成,如果三者不協調,人體消化吸收過程就會受阻,以致引發疾病。

藏醫的致病理論:內因和外緣

藏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人體內的三因失衡導致的,而導致這三大因素失衡的不外內因和外緣兩種。

1.內因

藏醫學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正確地理解無我的本性,從而產生了無明。由於無明之故,也與疾病始終不能分離。特別是由於無明而產生的貪欲、嗔怒、癡愚三毒之故,使隆、赤巴、培根失調,從而產生了疾病。

所謂“貪欲”,是指貪淫欲、貪財、貪名聲、貪權勢,甚至貪睡覺等都是貪。明明睡八個鍾頭夠了,卻偏偏要睡十個鍾頭,十個鍾頭剛睡起來不久,又去睡一下,這也是貪。貪主要是淫欲。

所謂“嗔怒”,是指動不動就發怒。有的人發怒,拍桌子摔東西,乃至拿刀子殺人。有的人發怒時皮笑肉不笑,不動聲色,怒在心裏,而且恨得很深,暗地裏算計。嗔怒最不好,佛經裏有“嗔火能燒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地種植的,好不容易種成一片樹林,但嗔火一發,全部燒光了。還有,嗔心會斷念佛人與眾生的法緣,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遠過於貪欲之罪。

癡愚,又曰“無明”。心性愚昧,迷於事理也,一切煩惱由之而起。唯識論六曰:“諸煩惱生,必由癡故。”俱舍論四曰:“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

赤巴紊亂時,身體的元氣就要受到燃燒之害。因為它的本性屬火,雖然位於身體的下部,也能向上燃燒,所有的熱證均由它產生。

培根紊亂時,身體就要降溫。因為它的本性是屬於土和水、沉重而涼,雖然位於身體的上部,也能向下墮落,一切寒證都是由它產生。

隆具有寒熱兩者的性能,當有太陽的性質時,則成為燃燒身心元氣的夥伴;當有太陰的性質時,則成為寒冷的夥伴,因此,隆是在身體上下、內外各處運行著,是寒熱紊亂的主因,是產生一切疾病的總內因。

2.外緣

導致三因失衡的外緣有很多,例如氣候、起居、飲食、行為、情誌等都會引起三因失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但具體到每種疾病,外緣又有所不同。

導致隆病的外緣:過量服用輕而粗糙味苦的食物,房事過度,饑餓,失眠,空腹勞動過度,大量失血,急性上吐下瀉,涼風吹拂,愁苦操勞過度,長期缺乏營養,解大、小便時用力過猛等,都是引起隆病的外緣。

導致赤巴病的外緣:過量食用辛辣、銳利、油膩的食物,過度嗔怒,炎熱季節的午睡後突然過度活動,負重過度,挖掘堅硬的土地,拉硬弓,競爭,走路遇險,落馬跌傷,墮於崖下,關入黑牢之中,受外傷,過量食用肉、酥油和酒,如此等等,都是引起赤巴病的外緣。

導致培根病的外緣:過量進食甜味、厚重、冷涼、油膩的食物,進食過飽又不活動,白天睡覺,在潮濕的地方睡覺,進入水中,穿著單薄,過多進食生豆、桃子、山羊肉、幹肉、脂肪、植物油、陳腐的酥油炒麵、陳腐的蘿卜、野蒜,吃了燒焦腐爛的或餿了的食物,過多地飲用生山羊奶、乳酪、涼水、冷茶,前麵進食的食物沒有消化接著又大量進食,等等,這些都是引起培根病的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