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養生之道 (2)(1 / 3)

鹹味一接觸舌頭,就會使口水聚集。鹹味藥物則能使身體堅實,有疏通作用,可以治療閉塞梗阻症,用以罨熨時則可以產生胃火,有健胃的作用。但是如果用量過多的話,則會產生頭發脫落、頭發變白、麵部皺紋增多、體力衰弱等現象,也能誘發麻風、丹毒、血液病、赤巴病等許多疾病。

苦味能使口臭消失,引起反胃。苦味藥物則可使心智敏銳,能開胃、驅蟲、止渴、解毒,也能醫治麻風、暈眩、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斂的作用,還可以幹燥潰爛、脂肪、骨髓、大小便等,治療乳房炎症、聲音嘶啞等症。但服用過量時,則有誘發體力衰弱、隆病、培根病等的危害。

辛味一到口裏就會感覺刺激舌頭,欲流眼淚。辛味藥物則能治療下頜病、喉蛾、麻風、水腫等,也能愈合創傷,開胃助消化,去腐生肌,瀉下,疏通脈管等。但服用過量時,會損耗精液和體力,發生抽搐、顫抖、眩暈、腰背疼痛等現象。

澀味一到口中便會感覺黏舌、黏顎,有粗糙的感覺。澀味藥物則能醫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等,有去腐生肌、愈合傷口、潤澤皮膚的功效。但如果服用過量的話,則容易產生胃液淤積、便秘、腹脹、心髒病、消瘦等症。

藏藥曆史悠久,來自鍾靈毓秀的雪域高原,現在很多人非常重視藏藥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在遇到現代醫學或中醫解決不了的病症時經常會求助藏醫藏藥,而神奇的藏藥也經常會給人們帶來希望和驚喜。

苗家養生,一個古老民族的特色養生方法

原始苗醫與“巫醫合一”

在苗醫的發展史上存在一段較長的“巫醫合一”時期,但是由於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記載的醫籍,所以,苗族醫藥發展沒有明顯的分期。這種“巫醫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語來講,叫做“巫醫一家,神藥兩解”,到清代還很盛行。民國《劍河縣誌》載:“民知尚稚,篤信鬼神,患病者不事醫藥治療,惟氣靈於巫祝,有跳神走陰諸名色。”民國《興仁縣誌》載:“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殺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記載很多,除方誌外,清·田雯《黔書》載:“苗人……病不服藥,惟禱於鬼,謂巫為鬼師,鬼師乘以愚人。”由此可見,苗族醫藥中,巫師治療疾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曆史現象,有的地方延續至今,呈現出十分複雜的情況。

苗族的巫師,在湘西稱“巴對雄”,在黔東南稱“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區稱“篤能”,女巫又稱“迷婆”或“迷那”。苗族在曆史上由於苗巫文化的影響而篤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喪、疾病、節日,都要請巫師主持祭祀儀式。許多村寨都有1~3名巫師,巫師必須熟習各種鬼神的名稱、性質和祭祀的方法,會背誦咒語。人生病時,苗巫師對病人施行巫術,稱“過陰術”或“望鬼術”,有一套完整的方法。

單純以巫術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療作用外,一般與醫學無關。但巫師是苗族早期社會的一種分工,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識分子,由於醫藥經驗的積累,有一部分巫師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施行巫術的同時,還兼用草藥和其他方法治病。後來,巫師由於社會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分化為職業苗醫,但在行醫過程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包含著巫術的內容和形式。

苗醫外治法也有很大一部分起源於巫術,雖然它們已完全脫離了巫術的內容與形式。如苗醫的滾蛋療法,最早是巫師敲蛋占卜望鬼時,為加強其法術的神秘性,將煮熱的蛋滾動全身而形成。滾蛋療法在苗醫中廣為流傳,操作簡便,療效較好。更為獨特的是,苗醫應用滾蛋後蛋壁和蛋黃的顏色變化以診斷並判斷預後,這同巫師敲蛋占卜有著某種聯係,構成了苗醫的診法特點。其他如化水療法、踩鏵口療法等,也有類似情況。

在臨床治療中,一些苗醫(或病人自己)主張神、藥結合,一方麵用藥治療,一方麵求神請祖。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發生無法解釋,對危重病的發展死亡無法理解,隻好求助於鬼神而與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對峙,形成“巫醫一家、神藥兩解”的局麵,這種現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

“巫醫合一”是苗族醫學發展史中一種特殊的曆史現象,是由於缺乏科學知識,社會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的曆史原因造成的,說明了苗族醫藥的形成過程,脫離巫術的不徹底性和複雜性。但是,雖然巫術阻礙了醫學的發展,卻並未吞噬醫學的精華,阻止醫學的破土而出,這是由於苗族醫藥紮根於山區群眾之中,又有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作為基礎,所以不能以“巫醫合一”作為否定苗族醫藥存在的理由。現在,隨著苗族人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這種“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