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摸診
主要指摸脈及病人體表的有關部位。苗醫將脈象稱為“大脈”(馬之意),以喻脈搏跳動像馬奔跑一樣有節律。脈象有病脈、喜脈、壽脈之分,脈位有頭部脈、寸口脈、腕部、五指、內外踝、內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處。
6.彈診
醫者用五指提彈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窩、膕窩等處大筋或皮膚,若緊束不知疼痛,或隨著提彈有色塊隆起,或提彈處皮膚迅速出現烏黑色淤點或淤斑,並伴有劇烈頭痛或胸腹痛,麵蒼唇白,指尖逆冷,惡心欲嘔或吐瀉等,多為“翻”病。
苗醫學的熏蒸療法及苗族養生法
熏蒸療法是用藥物蒸發的氣體熏蒸身體以治病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源於苗民對蒸氣的認識,結合苗醫善用鮮藥熏洗外治的經驗而產生,是苗族醫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治療方法。
最早的熏蒸療法是用燒紅的磚塊放入藥液中,以產生蒸氣。現代流傳的熏蒸療法一般是將藥物煮沸,上罩以蒸桶(箱),叫病人坐進蒸桶之內,再把蒸桶蓋好,但不能蓋嚴,要略留通氣孔,利用藥水蒸氣熏蒸病人全身,以達治療目的。這種方法產生的藥物蒸氣壓力大,力量強。
熏蒸療法以全身皮膚為給藥途徑,用蒸氣熱力作為傳導媒介,藥物的滲透作用較強,能達全身各處;藥物的作用也較為均勻,吸收也較快。由於治療過程中由始至終,熱強度均能保持恒定,因此更利於藥物的穩定吸收,療效較好。
熏蒸療法的適用範圍較廣,內、外、皮膚等科疾病均可治療。苗族民間醫生常用此法治療風濕痹症(風濕性關節炎)、偏癱肢體麻木、半身不遂(中風後遺症)、肌肉萎縮(周圍神經炎)、浮腫(急性腎炎)、皮膚瘡癢疥癬等。當然,不同的病症用的藥物要有不同。
有些簡單的熏蒸療法在家裏就可自行操作,非常簡便,這裏就介紹一種治療風濕(風寒濕痹)的簡單方法:用伸筋草、黑骨藤、透骨香、生烏頭等藥物,放入盆中加水加熱產生蒸氣,以熏洗疼痛腫脹的風濕關節局部,每次熏洗10分鍾左右,一日一次。
苗家人的養生保健法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樂觀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聰明智慧,總結出一套適合本民族的養生保健方法,並將這些方法很好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苗家人民的養生保健方法包括飲食療法和體育療法。
飲食療法是根據不同季節食用某種食物或飲料達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療作用。如清明節前後采摘清明菜洗淨,加入糯米飯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熱解毒或治勞傷筋骨疼痛,夏日則常以酸菜、酸湯為菜肴或飲料,可生津解暑、開胃止瀉;冬臘月則釀製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補體禦寒。另外還有“熱羊冷狗”之說,認為羊肉尤其是羊肝具有清熱瀉火之功,夏天適當食之可瀉熱清暑,冬季則食狗肉補虛禦寒、強筋健骨。
苗族人民也非常活潑開朗、能歌善舞,他們常利用節日或農閑時間,以家具或農具為體育運動器材,舉行拳、棍、刀、弩、叉術,及板凳舞、猴兒鼓等項目比賽或表演,既娛樂了情誌又鍛煉了身體,起到了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作用。
蒙醫,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
走進曆史悠久的蒙醫蒙藥
蒙醫蒙藥是祖國藥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患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有著悠久的曆史。
蒙古族牧民一般稱醫生為蒙醫喇嘛,因為過去在草原上行醫的都是喇嘛。從前,牧民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隻有出家當喇嘛才能學經,學一些文化,而懂得蒙醫蒙藥的也大多是有文化的喇嘛。
蒙醫蒙藥與中醫中藥相類似,但更接近於藏醫藏藥(據說這是蒙古族接受藏族文化的一部分)。蒙醫看病是采用問、望、觸三種診法,與藏醫一樣是用雙手切脈的。不同的是,蒙醫切脈時,一手的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在患者小臂的上麵,說是切五髒六腑,另一手的三指在下麵,說是切神經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