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善後與流民(2 / 2)

封旻聞言不語,最後歎道,“也隻能如此了。這浚遒最後也落不到主公手裏,不如就讓他多發一些光和熱,眾將聽令”

眾將應諾:“諾!”

“第一,速將戰報,報給主公,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調動城中縣兵丁壯,收斂敵我雙方的屍體,及時埋葬,本軍士兵的姓名、籍貫等等情況做好登記,將來貢入忠魂祠。”

“第三,統計糧庫,將糧草封存起來運到軍營。著令縣中大戶放量賑災,不願的抄家處理。”

“第四,後軍的五百人留下來守城,並處理後事;盧龍營做好準備,將縣中的縣兵、丁壯、流民以及糧草一起運往合肥。”

眾將齊聲應命,盧龍營眾將麵帶喜意,後軍的將校卻將臉拉得老長,但沒人敢於反對,畢竟封旻是代劉和行令。

但封旻卻沒有在意眾將的表情,隻是抬首望向了北方,有些出神,“不知主公那邊怎麼樣了?”

……

劉和這邊要比封旻那邊還要順利,之所以在城外多等了一會,是因為葛修等人要多做一些準備。

城中街道,帶到成德縣城門大開時,城中街道已經被打掃的幹幹淨淨,城中的守兵已經排成隊列棄兵投降,縣中糧庫、錢庫也被封存了起來。

大軍入內,迅速地控製了整個成德,現在還在忙碌著修複著城池呢。

成德不必浚遒,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遇到合肥、壽春兩城的夾擊,對於至於袁術,劉和實在不敢放心。

所以忙碌了一天一夜之後,所有的後事才被處理完畢。

需要處理的後事太多了,這也是為什麼劉和還沒拿下成德,便派封旻去浚遒的原因。一旦拿下浚遒,單憑一群武將,將事情處理好了,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

首先是陣亡士兵的問題。

雙方士兵的屍體都需要掩埋,己軍陣亡士兵的身份需要登記。劉和到沒有將陣亡士兵的遺物或消息送回幽州的打算,這不現實,劉和打算攻下合肥後在合肥建一座忠魂祠,用於祭祀這些為自己陣亡的士兵。

“國家大事,唯祀與戎。”

劉和要為陣亡士兵建立忠魂祠的消息傳出後,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軍心一時大振。

其次是縣中大族的問題。

作為第一批投向自己的士族,不管他們倒地想投的是袁術還是劉和,劉和都必須將他們像千金買來的馬骨那樣供起來,給天下做個表率。這樣,對如何處理他們就需要掌握一個很好的度了。

“保護費”就不用指望了,雖然有,肯定不會太多,所幸成德乃是壽春與郡中它縣連接的樞紐,大半個九江運往壽春的輜重幾乎全堆在這裏了,戰利品不要太多。

第三是軍隊軍紀問題。

一個軍隊的強大與否,軍紀至關重要,來自後世的劉和,深信這一點。再說這可關乎了自己的名聲。

第四是流民的問題。

成德的糧草雖然多,但守軍是不可能將他們分給流民的,這可是軍需。就是劉和也不可能這麼做。

但流民的問題,劉和又不能不管不顧。有了下蔡的前車之鑒,壽春還沒打起來,既有大量的難民南下成德,隨著戰爭的爆發,難民也越來越多。周軍自顧不暇,看著流民慢慢餓死,劉和卻不能這樣,他可是知道名聲的重要性。

既然成德已經到了劉和的手上,他不希望縣內流民出現餓死凍死的情況。因此這些流民隻要到了成德地界,劉和都要保證他們能獲得一碗吃食填抱肚皮。

所以城內的幾處空地中,設置了大量的粥棚,城門白天也保持通暢。大量的難民從城外湧入粥棚附近,劉和一邊派重兵維持秩序,一邊對流民進行統計分類。這些流民可以日日就食,但來的流民都需要登記入冊,一批批領去城外安置流民的大營。

至於米粥的來源,自然離不開,縣中大戶的慷慨解囊。

對於流民的安置,劉和並非一味縱容,也不是單圖一個好名聲,他有自己更深一層的打算。

這時候,米粥香氣已是彌漫於空中,數百名流民排隊等候著,期待的目光,直望著粥棚內。

“這主公的的恩德啊!”一旁的眾將,忍不住讚歎。

劉和也不搭理,隻是下令道,“立即貼出榜文。到了募民成軍的時候了。”